同时,初步的神经干扰素测试显示,虽然无法完全阻断虫族的行动,但能显着降低它们的攻击速度和协调性。这个发现为开发新型区域压制武器提供了方向。
付出了鲜血和装备的代价,“刀刃舞者”系列行动暂时告一段落。王浩主持了大规模的战后评估会议。虽然每次行动都未能达成理想的战术目标,但收集到的海量实战数据是无价的。
会议总结了新型虫族的核心战术特点:
高度协同:王虫的侦察、飞蛇的控制、地面部队的配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作战体系。
数量与质量并重:既有海量的迅猛兽,也有重甲的蟑螂和远程的破坏者。
依赖菌毯:菌毯是关键加成,是虫族的生命线和神经网络。
学习与适应:虫族会根据联军的战术调整自己的部署。
基于这些发现,联军的研发和训练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
优先打击关键节点:制定战术时,优先消灭王虫和飞蛇,破坏虫族的侦察和控制体系。
开发菌毯对抗手段:全力研发菌毯焚烧弹、神经干扰场等武器,削弱虫族的整体战斗力。
强调混合兵种与机动防御:不再单纯依赖某一种兵种,而是注重空军、地面部队、远程火力的协同,并采用机动防御、弹性后退的战术,避免陷入虫海包围。
加强电子战与信息战:尝试干扰虫族的生物神经信号传递。
王浩看着总结报告,对各级将领说:“这些牺牲没有白费。我们流的每一滴血,都让我们更了解我们的敌人。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如何战斗,知道了它们的强大,也窥见了它们的弱点。
“刀刃舞者”系列行动带回了血的教训,也让联军高层陷入了新的困境。总结报告清晰地指出,新型虫族的作战模式极度依赖数量、速度和战场适应性。它们化整为零,利用菌毯的加持,以蜂群战术从多方向发动快节奏、高强度的连续突击。联军引以为傲的大型战舰——无论是“秩序级”战列舰还是共同体的重装巡洋舰——在这种战场环境下,显得异常笨重。
它们的强大火力在面对分散且高速移动的虫群时,犹如“高射炮打蚊子”,命中率低,效费比极差。而它们庞大的舰体则成了虫族飞龙、破坏者等单位的活靶子,一旦护盾被持续消耗击破,厚重的装甲在虫海战术和精准的等离子轰击下,也难逃被撕碎的命运。几次试探性交锋中,大型战舰的损失与战果完全不成正比。
联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传统将领仍坚信“巨舰大炮”主义,主张建造更坚固、火力更密集的超级战舰,试图以绝对力量碾压虫海。但王浩站在全局高度,敏锐地洞察到了问题的本质。他在一次高级别战略会议上,指着星图上的战术复盘影像,沉声说道:
“诸位,时代变了。敌人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它们用无尽的、廉价的、高效的生物单位,来消耗我们昂贵且生产周期漫长的巨舰。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老路走,用宝贵的战舰去和虫族换消耗,即使最终能赢几场战斗,我们的战争潜力也会被拖垮!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与虫族在同等节奏、同等维度上对抗的力量!”
王浩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在之前战斗中表现活跃但始终作为辅助力量的空天母舰及其搭载的变形战机。这些战机(如“龙牙”级)拥有大型战舰无法比拟的优势:
极高的机动性:能够跟上甚至超越虫族单位的移动速度。
数量优势:一艘空天母舰可搭载数万架战机,能形成不亚于虫海的规模。
战术灵活性:既能进行高速空战,又能变形为机甲模式进行地面支援或复杂环境下的格斗。
相对低成本:即使损失大量战机,其生产和补充速度也远快于大型战舰。
然而,现有的变形战机在面对进化后的虫族时,也暴露出火力不足、防御薄弱、缺乏有效对抗虫族特殊能力(如飞蛇的烟雾、王虫的探测)的缺陷。
“我们的出路,就在这里!”王浩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将联军未来的作战重心,从以巨舰为核心的海军决战,转向以空天母舰为移动基地、以高度升级的变形战机为主战兵种的‘机动打击群’模式。同时,暂缓所有新型大型战舰的建造计划,将资源向战机研发和母舰改造倾斜。
这一决定在联军内部引发了震动,但王浩用详实的战场数据和坚定的决心,最终说服了大多数将领。一场围绕变形战机的全面升级风暴,在“庇护所”的船坞和研究所内掀起。
在王浩的亲自督导和苏婉博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一场名为“铁翼涅盘”的全面升级计划迅速展开。新型变形战机代号“龙牙-II”型,其改进是全方位的:
动力核心升级:采用小型化“赤辉晶-生物能混合反应堆”,提供更强劲的续航和爆发力,使战机速度和机动性提升一个档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