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在无数人的注视下,规模空前的联合远征军舰队,引擎齐鸣,如同一条钢铁洪流,驶离“前进堡垒”,义无反顾地射向了仙女星系最深、最黑暗的未知星域。
庞大的联合远征军舰队,并未如预期般直接跃迁至蜥蜴族母星所在星域,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斩首决战。相反,在王浩的指挥下,舰队以严谨的战斗阵型,沿着侦察探明的、通往蜥蜴族核心控制区的边缘航道,开始了稳健而系统的推进。
这一战略转变,在最高指挥层内部曾引发过讨论。一些来自星海共同体的将领,习惯于凭借技术优势进行决定性会战,对王浩提出的“渐进蚕食”策略感到不解,认为这会延长战争时间,增加变数。
王浩在军事会议上,用星图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考量:
“诸位,我们面对的敌人,是一个以生物科技为基础、拥有强大繁殖和适应能力的蜂巢式文明。其母星防御必然经营已久,根深蒂固。贸然深入,我们很可能陷入其预设的死亡陷阱,甚至可能激活我们尚未了解的终极防御机制。”
“更重要的是,蜥蜴族的战争潜力并非仅仅存在于母星。它们依靠遍布控制区的资源点、孵化场和补给网络来维持战争机器。直接攻击心脏,固然壮烈,但若其肢体仍在不断输送养分,心脏未必会立刻停止跳动。”
“因此,我们的战略是:断其肢节,再捣心脏。我们要像农夫犁地一样,系统性地清除其外围的所有据点、资源星和孵化设施,彻底瘫痪其战争潜力。同时,利用我们稳固的‘前进堡垒’基地,形成持续的压力和兵力补充。此消彼长之下,当我们最终兵临城下时,敌人将不再是不可战胜的巨兽,而是一条被拔光牙、放干血的困龙!”
这一番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王浩此前一系列辉煌战绩所带来的威望,最终说服了所有将领。联合远征军这柄锋利的巨剑,收起了雷霆万钧的劈砍之势,转而化为精准而持久的雕刻刀。
远征军的第一个目标,选定在蜥蜴族控制区外围的一个中型资源星系——“幽磷星系”。该星系富含蜥蜴族生物科技所需的关键矿物质,并建有一座中型的生物质精炼厂和一个小型的护卫舰孵化场,是敌人重要的支撑点。
行动代号“清剿者”。王浩的战术意图非常明确:以绝对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彻底摧毁目标,并尽可能收集实战数据。
战斗过程堪称教科书级的体系化碾压。
情报先行:大量隐形侦察机和无人探测器提前渗透,详细掌握了星系内的防御布局、兵力配置和巡逻规律。
电子压制:在攻击发起前,专门的电子战舰船释放强力的全频段干扰,瘫痪了敌军的通讯和预警系统。
立体突击:主力舰队(以共同体“仲裁者”级和龙国“曙光-III”为核心)从正面发动强攻,吸引敌方主力火力。同时,数支高速突击舰群从不同方向切入,精确打击资源设施和孵化场。
清扫战场:摧毁主要目标后,舰队并不急于撤离,而是仔细清扫战场,消灭所有残余抵抗力量,并由工兵部队布设智能机雷,防止敌人重建。
整个“清剿者”行动干净利落,耗时不到三个标准日。联军以极小的代价,彻底摧毁了“幽磷星系”内所有蜥蜴族设施,缴获了大量有价值的生物样本和部分技术残骸。初战的完美成功,极大地增强了联军对“蚕食”战略的信心,也验证了新装备和新战术的有效性。
“清剿者”行动的成功,拉开了联合远征军系统“犁地”的序幕。王浩将庞大的舰队分为数个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都具备独立的侦察、打击和支援能力,在统一指挥下,沿着不同的轴线,向蜥蜴族控制区纵深稳步推进。
接下来的数月,成为了蜥蜴族外围势力的噩梦:
“收割”行动:针对一个拥有三个大型孵化场的星云区,联军采取分割包围、逐个击破的战术,动用重型火力将其彻底夷为平地,摧毁了敌军大量的预备兵力。
“断流”行动:突袭了蜥蜴族一条重要的超空间航道枢纽,摧毁了其物资中转站和护航舰队,严重干扰了敌人后方对前线的补给能力。
“净化”行动:对一颗已被蜥蜴族生态改造、作为生物兵工厂的星球进行了轨道轰炸,清除了地表的所有敌对设施。
每一次行动,王浩都坚持“情报充分、计划周密、兵力优势、速战速决”的原则,绝不冒险,也绝不贪功。联军如同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有条不紊地拆除着蜥蜴族战争机器的每一个外部零件。
与此同时,“前进堡垒”基地也开足马力。新建造的舰船不断下水,经过短暂磨合后,立即补充到前线舰队中。受伤的舰船则被送回维修,官兵轮换休整。王浩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轮战机制,确保了部队的持续战斗力。联军的总兵力,在消耗战中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因为后方持续的补充而稳步增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