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共同体”技术的本土化:对共同体提供的非敏感技术进行吸收改造,重点在生态维生、精密制造、信息处理和超光速航行效率提升方面。共同体的技术更注重精细和可持续性,与龙国偏向实用和强韧的技术风格形成互补。
“赤辉晶”应用的拓展:随着对“赤辉晶”特性理解的加深,其应用不再局限于能源,开始向材料强化(赤辉晶合金)、武器升级(赤辉晶聚焦阵列)甚至生物科技(能量疗愈)等领域拓展。
新一代舰船设计:结合所有技术优势,设计新一代主力战舰的蓝图。新舰设计更强调隐匿性、生存力和持续作战能力,计划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批建造和升级。
技术的进步逐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地下城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改善;船坞中,受损战舰逐一修复,焕然一新,甚至性能有所提升;第一艘完全在“遗忘星域”建造的“巡猎者”级护卫舰成功下水,标志着基地具备了初步的造血能力。
文明的火焰,在黑暗的洞穴中,顽强地燃烧着,并且越来越旺。
在基地建设步入正轨后,王浩派出了更多侦察力量,对“遗忘星域”进行系统性探索。探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未知文明的遗迹:一支侦察队在一个遥远的星系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太空废墟,其建筑风格与已知的任何文明都不同,年代极其久远。初步勘探发现了一些有用的科技残片和能量晶体,但也触发了未知的防御机制,导致损失了一架侦察机。这表明,“遗忘星域”并非完全“遗忘”,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危险。
与共同体联系的深化:通过艾隆建立的秘密通讯渠道,王浩得以了解外部宇宙的局势变化。收割者的威胁持续发酵,其舰队在“星海共同体”边境的试探性攻击次数增加,规模扩大,共同体内主战派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秩序文明与收割者之间的全面战争,似乎越来越不可避免。艾隆背后的派系希望“火种”舰队能尽快恢复实力,成为未来战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奇兵。
“微光”标记的追踪:苏婉博士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对那个神秘“微光”标记的追踪。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将范围缩小到了“遗忘星域”深处一个被称为“虚空之眼”的巨大引力异常区附近。那里环境极端危险,但可能隐藏着与“守望者”乃至宇宙更深层秘密相关的线索。是否冒险深入探索,成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
外部压力与内部发展交织在一起。王浩意识到,留给他们的和平发展时间可能不多了。他们必须更快地强大起来。
在基地初步稳定、外部威胁日益迫近的背景下,王浩召开了最高战略会议,讨论未来的方向。
会议争论激烈。一部分人主张继续深藏于“遗忘星域”,全力发展,待实力足够强大后再考虑出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被动防御永远无法赢得战争,必须主动出击,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探寻像“微光”标记这样的机遇,寻找对抗收割者的终极手段。
王浩在听取了所有意见后,做出了决定:
加速发展,备战优先:集中所有资源,以最快速度完成舰队重建和升级,形成一支具备区域决战能力的机动力量。这是生存的基础。
有限度探索,风险可控:组建一支精干的特遣队,对“虚空之眼”区域进行谨慎的初步侦察,评估风险与价值,但绝不冒进。
深化同盟,争取主动:通过艾隆,向共同体内的主战派释放明确信号:“火种”舰队愿意成为对抗收割者的坚定盟友,但需要实质性的、更高级别的技术支持和平等的战略地位。同时,积极寻找星域内其他可能存在的、对收割者持敌对态度的势力。
“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也逃亡了太久。”王浩在会议结束时,对全体核心成员说道,“‘遗忘星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重生的起点。我们要在这里积蓄力量,磨砺利剑。当时机成熟,我们将不再躲避,而是要与我们的盟友一起,主动迎击那黑暗的洪流!为了逝去的同胞,为了文明的未来,我们必将重返星海,讨还血债!”
王浩的誓言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新家园”地下城和整个“火种”舰队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不再是悲壮的求生,而是明确了复仇与光复的目标,这让所有人的努力有了清晰的方向。一股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干劲在基地中弥漫开来。
“筑巢”计划进入了加速阶段。巨大的地下溶洞群被进一步开拓和加固,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生活区、工业区、科研中心和军事基地。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地下长城”在行星深处崛起。利用“赤辉晶”能源和本地矿产,自动化的工厂日夜不停地运转,生产着从螺丝钉到战舰装甲板的一切所需。
船坞成为了基地最繁忙的地方。受损的舰船不仅被修复,更是利用新技术进行了全面升级。舰体采用新型“赤辉晶”复合装甲,护盾发生器功率提升,武器系统换装更高效的聚焦阵列和射程更远的导弹。更重要的是,新一代主力战舰的设计蓝图已经完成,并开始铺设龙骨。第一艘完全在“遗忘星域”设计建造的“龙魂-III”型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复兴”号,其规模和技术水平远超之前的型号,标志着“火种”舰队的造舰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