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哈尔滨,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
这些天,跟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之后,又整理成严谨的资料,准备开启自己的爱国行动……
陈卫东站在军用机场的跑道旁,手里紧握着那个装有他心血报告的公文包。
一架墨绿色的运-5运输机引擎轰鸣,螺旋桨卷起阵阵旋风。
“卫东,这边!”一位穿着军装的工作人员朝他招手,“飞机马上起飞,直飞京都西郊机场。”
陈卫东深吸一口气,快步登机。
机舱内空间狭小,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味道。
他在简易座椅上坐下,系好安全带。
“第一次坐军机?”旁边一位年长的军官笑着问。
“是的,首长。”陈卫东恭敬地回答。
“不用紧张。孙副校长特意交代要照顾好你!听说你这次进京,是要做一件大事?”
陈卫东轻轻拍了拍公文包:“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力。”
飞机起飞后,透过舷窗,广袤的东北大地在脚下铺展。
陈卫东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北京……
他反复在心中推敲着报告中的每一个细节——红外夜视技术的可行性路径、战地医疗物资的快速供应方案、战术通讯设备的改进思路。
这些都是他结合未来数十年的知识积累,精心为这个时代量身打造的方案!
“小伙子,看你一直没放松,在想什么?”旁边的军官关切地问。
“在想如何让我们的战士在夜间也能看得见,在想如何让受伤的战友能更快得到救治。”陈卫东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军官肃然起敬:“好!就冲你这句话,这趟飞行值了!”
三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
一辆军牌吉普车早已等候在跑道旁。
“陈卫东同志吗?我是总参接待处的小王,请跟我来。”
车子直接驶入市区,最终停在总参招待所。
安排好住宿后,小王说:“明天上午八点,在二号楼会议室有个论证会,请务必准时参加。”
这一夜,陈卫东几乎未眠!
他在房间里反复踱步,设想着可能遇到的各种质疑,准备着应对之策……
第二天一早,他准时出现在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前已经坐了七八个人,有穿着军装的,也有穿着中山装、戴着厚厚眼镜的学者。
主持会议的是一位肩扛将星的中年军官:“各位,今天这个会议很重要!这位是来自哈工大的陈卫东同志,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应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建议。下面请陈卫东同志做汇报。”
陈卫东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开始陈述……
为了避免一些难以解释的原由,他避开艰深的专业术语,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指当前我军装备存在的短板。
当他讲到夜视装备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打断了他:“年轻人,我是搞光学研究的钱为民!”
“你说要发展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可知道红外变像管的光电转化效率有多低?知道透镜镀膜的工艺要求有多高?”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卫东身上。
陈卫东不慌不忙地走到黑板前:“钱老问得好。这正是我要重点说明的。”他拿起粉笔,快速画出光路图。
“我们可以采用级联式第一代红外变像管,虽然单级增益有限,但多级串联后足以满足基本需求。至于透镜……”
他在图上标注着,“我们可以利用长春光机所现有的光学玻璃库存,通过非球面设计来简化透镜组,减少镜片数量,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透光率。”
钱老眯着眼睛,仔细端详着黑板上的示意图:“继续说。”
“关于电源问题,”陈卫东转向另一个方向,“我建议采用硅晶体管稳压电路,替代现有的锗晶体管,这样能显着提高电源效率,减小体积!”
另一位专家质疑道:“硅晶体管成本太高,量产难度大。”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集中力量攻关!这不仅是为了夜视仪,更是为了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陈卫东的回答铿锵有力。
会议从早上一直开到下午。
陈卫东不仅回答了关于红外夜视的疑问,还详细阐述了战地医疗和战术通讯的改进方案。
当谈到战地急救时,他动情地说:“我们在白河公社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药材加工点,能够生产高效的止血粉!”
“如果能够得到更多支持,我们还能生产防疟药膏、简易担架等物资!一旦发生战事,前线的战士在流血,我们必须争分夺秒!”
主持会议的将军深深地看着他:“小陈同志,你的这些方案,预计需要多少时间能够见到成效?”
“如果资源调配顺利,三个月内可以出样机,半年内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陈卫东的回答毫不犹豫。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