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星球的 “星河议事厅” 内,星核能量浇筑的穹顶下,共同体、仙女星系、晨星星系的代表依次在《大星河共同体宪章》上按下能量签章。宪章明确了 “技术共享、生态共护、文明共荣” 三大核心原则,设立 “星系议事会”“技术仲裁院”“生态监察署” 三大常设机构,标志着三方从松散协作迈入制度化同盟阶段,一个覆盖双星系及晨星星系驻留区的跨文明治理体系正式诞生。
“共同体的根基,是规则与信任的双向支撑。” 楚然作为共同体代表在成立仪式上发言,“《宪章》不仅明确了空间折叠技术的共享权限,更划定了生态保护的红线 —— 任何文明使用星际物流技术时,必须通过生态监察署的能量影响评估。” 星系议事会首批确立 66 个议事席位,按文明贡献度分配:共同体 22 席,仙女星系 20 席,晨星星系 24 席,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审议跨星系重大议题。成立首日,议事会便通过了 “第二代折叠技术联合研发专项计划”,拨付 1000 万单位能量作为启动资金。
技术仲裁院同步揭牌运行,由三方各选派 10 名技术专家组成仲裁委员会,负责解决跨文明技术协作中的参数分歧与标准冲突。成立首周,仲裁院便调解了两起争议:一是明确仙女星系星晶能量接口与晨星星系折叠设备的适配参数,二是敲定量子物流枢纽的设备巡检统一流程。“以前技术标准各说各话,现在有了仲裁依据,协作效率至少提升 50%。” 仲裁院院长、晨星星系工程师卡恩说,目前已建立包含 300 项技术标准的仲裁数据库,实现争议案例的快速匹配裁决。
生态监察署启动 “跨星系生态红线划定工程”,结合三方技术打造 “生态阈值数字地图”。针对空间折叠技术可能引发的空间涟漪风险,地图划定了 100 个 “能量缓冲保护区”,明确折叠仓储区需与生命星球保持至少 0.5 光年的安全距离;对凡界碳汇林、仙女星系发光植物群落等核心生态区,设立 “绝对保护带” 禁止任何星际工程介入。“红线不是束缚,而是文明存续的底线。” 监察署专家李哲展示着地图数据,目前已在双星系部署 500 个生态监测浮标,实现红线区域 24 小时动态监控。
制度框架的落地,推动技术融合从 “项目协作” 转向 “体系化创新”。跨星系技术适配实验室升级为 “共同体技术研究院”,整合三方 500 名核心专家,划分 “空间技术”“能量工程”“生物适配” 三大研发中心。空间技术中心传来突破性进展:将晨星星系的空间折叠算法与共同体的量子隐形传态技术结合,研发出 “瞬时折叠传送门”,可实现货物从星球表面直接跨星系传送,无需经过枢纽中转,传送效率较之前提升 3 倍,能量损耗降低 55%。
“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是让复杂变得简单。” 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林夏介绍,“以前跨星系运输需经过‘地面打包 — 枢纽折叠 — 量子传送’三步,现在用瞬时折叠传送门,10 分钟就能完成从派拉星球到晨星星系驻留区的货物送达。” 目前该设备已在 3 个星球完成试点部署,试点期间累计传送货物 2 万吨,零故障运行率达 100%,预计下月启动规模化推广,年内实现双星系核心星球全覆盖。
能量工程中心则攻克了 “星核能量稳定输出难题”。仙女星系的星晶储能技术与共同体的量子稳频技术融合后,研发出 “双能互补储能站”,既能储存星核能量,又能通过星晶调节输出频率,彻底解决了折叠设备因能量波动导致的故障问题。维塔星球的量子储能产业园率先启用该储能站后,设备运行稳定性从 85% 提升至 99%,每月减少停机损失 30 万单位能量。“储能站就像技术协作的‘稳定器’,让高端设备能安心运行。” 产业园负责人说,目前已有 12 家跨星系企业预订该设备。
技术融合的深化,催生了文明传承的 “数字化革命”。共同体联合三方启动 “星河文脉数字工程”,借鉴凡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经验,为每个文明的核心技艺建立 “数字孪生档案”。凡界的紫砂工艺档案收录了从矿泥筛选到烧制火候的 108 道工序,通过 3D 建模与 AI 模拟实现工艺复刻;仙女星系的星晶雕刻技艺则通过能量波动记录,还原雕刻时的力度与韵律;晨星星系的空间折叠算法手稿,更是被拆解为 1000 个可交互的数字模块,供三方工程师学习研究。
“文脉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可传承的活态智慧。” 工程负责人、凡界非遗传承人周明说,团队采用激光雷达扫描、天然缪子成像等非侵入式技术,对晨星星系仅存的 3 台古老折叠设备进行数字化采集,既保留了设备的原始数据,又避免了物理损伤。目前工程已建成 “星河文脉数据库”,收录 120 项核心技艺档案,开放给三方院校与研发机构免费查阅,上线首月访问量突破 200 万人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