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界标准制定委员会的会议室里,14 个成员星域的技术专家正围绕《星际危机应对标准流程》《跨星域人才资质认证标准》两项新标准展开最终审议。全息投影屏上,《星际危机应对标准流程》详细划分了 “预警分级、响应流程、资源调度、事后复盘” 四大模块,明确了不同等级危机对应的处置时限与责任主体 —— 比如 “高级危机” 需在 10 分钟内启动跨星域联合响应,30 分钟内完成核心资源调度;《跨星域人才资质认证标准》则统一了 “能量管理师”“设备维护工程师” 等 8 类核心岗位的认证考核体系,确保不同星域的人才资质具有同等效力。
“《星际危机应对标准流程》中,‘吞噬能量危机’的处置方案还需补充绿森星域的灵植能量应用细节,上次暗黑星云带危机中,绿森星域的灵植能量制衡策略效果显着,应纳入标准作为参考案例。” 来自绿森星域的专家提议,其他星域专家纷纷表示赞同,委员会当即安排专人补充案例内容。
“跨星域人才资质认证需增加‘实操考核’权重,不能仅看理论成绩。” 星轨星域的专家补充道,“比如星际交通管理专业的人才,必须通过星轨星域星际港口的实操考核,证明具备航线规划、应急调度能力,才能获得认证证书。”
经过两天的细致审议,两项新标准正式发布。为确保标准落地,委员会还组织了 “标准宣贯培训”,邀请专家前往各星域开展讲座,同时开发 “标准学习平台”,上传标准文本、解读视频与案例分析,供修士随时学习。仅一个月,各星域的危机应对团队便完成了《星际危机应对标准流程》的培训,跨星域人才资质认证的首批报考人数突破 500 人,标准的普及速度远超预期。
“标准实施后,我们的危机应对更有章法了。上周应对小规模能量潮汐时,按照标准流程启动响应,比上次节省了 20 分钟,且资源调度更精准,没有出现浪费情况。” 冰原星域的应急专员在培训反馈中写道,“人才资质认证也让我们的技术团队更有方向,现在大家都在积极备考,希望获得共同体认可的资质,提升职业竞争力。”
随着技术标准体系的全域完善,大星河共同体的跨星域技术联合攻关也迎来新突破。全域创新联盟牵头启动 “星际能量存储技术研发项目”,联合 14 个星域的 50 名科学家,针对 “长时能量存储损耗高” 的行业难题展开攻关 —— 此前,共同体的能量存储主要依赖紫晶矿石,但矿石存储的能量超过 72 小时后,损耗率会上升至 15% 以上,无法满足偏远星域的长期能量需求。
项目研发中,各星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晶核星域提供高纯度紫晶矿石作为存储载体,通过特殊工艺提升矿石的能量吸附能力;绿森星域研发 “灵植能量包膜技术”,在矿石表面形成一层灵植能量膜,减缓能量挥发速度;凡界则贡献时光能量调节技术,通过时光能量稳定矿石内部的能量结构,降低损耗;甚至连星轨星域,都利用其星际交通优势,搭建 “跨星域实验数据传输通道”,确保各实验室的研发数据实时共享。
经过三个月的联合攻关,“复合型能量存储矿石” 终于研发成功 —— 这种矿石结合了紫晶矿石的吸附性、灵植能量膜的密封性与时光能量的稳定性,能量存储 72 小时后的损耗率从 15% 降至 3% 以下,存储周期最长可达 30 天,且能量释放时的稳定性提升 40%。
“我们在虚空星域的临时能量站进行了实地测试,用复合型存储矿石存储的时光能量,30 天后仍能满足节点站 80% 的能量需求,彻底解决了偏远星域‘能量存储难、补充不及时’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来自凡界的能量科学家向楚然汇报,“目前晶核星域已启动复合型存储矿石的量产,每月可生产 1000 块,优先供应虚空星域、冰原星域等偏远地区。”
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让大星河共同体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宇宙中以 “能量科研见长” 的 “星辉星域”,主动联系联盟,希望以 “观察员” 身份加入共同体,参与技术联合攻关;而此前已建立友好关系的 “极光星域”,则提出希望引入共同体的技术标准与能量共享网络,成为正式成员。
“星辉星域拥有先进的能量光谱分析技术,若能加入联合攻关,将帮助我们更深入研究未知能量的特性;极光星域则位于宇宙重要的能量通道旁,接入共同体后,能为星际能量传输提供新的中继节点。” 楚然在星际协作发展理事会会议上分析,“我们可以建立‘观察员 - 准成员 - 正式成员’的阶梯式加入机制,让新星域逐步融入共同体,同时确保协作质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