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途中,蒙毅并不急于赶路。他时而选择步行,脚踏实地地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之上,感受着山川草木的气息,体悟着大地的厚重与沉稳;时而雇一艘小船,顺流而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体悟水流的灵动与变幻。
修为恢复至筑基中期后,他对天地灵气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虽然因为道基受损,依旧无法大量吸纳天地灵气来提升修为,但借此机会感悟自然之道,温养受损的道基,效果反而比一味埋头苦修更好。
这一日,蒙毅行至洛水之畔。
洛水,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了无数古老的传说与厚重的历史。传说中,伏羲氏曾在此地得河图洛书,感悟天地至理,创下八卦;上古帝王也常在此地举行祭祀大典,祈求国泰民安。
站在洛水岸边,望着那汤汤流淌的河水,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天空的白云与岸边的树木,蒙毅仿佛能感受到其中沉淀的千年文脉与时光的力量,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敬畏与感慨。
他沿着河岸缓步前行,寻了一处僻静的河湾。河湾处,有一块被河水冲刷得光滑如玉的巨石,巨石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出水面,正好可以当作坐席。
蒙毅纵身一跃,轻轻落在巨石之上,盘膝坐下。他取出那卷从宛城书肆买来的《河上公注道德经》,缓缓翻开,静静阅读起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古老而深奥的经文,配合着河上公那贴近凡俗却又暗合天道的注解,如同涓涓细流,在他的心间缓缓流淌。
耳边是洛水潺潺流淌的声音,清脆悦耳;眼前是经文中的字字珠玑,蕴含深意。内外交感之下,蒙毅渐渐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玄妙境界。
他的心神,彻底沉浸在经文与自然的交融之中,不再刻意去思考如何修复道基,也不再执着于寂灭剑意的凌厉与霸道,只是放任自己的心神,跟随着经文的指引,去体会那“水”的德行——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身处低洼而不抱怨,至柔至弱却又能攻坚克强;去感悟那“道”的无为——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却能让万物各得其所,生生不息。
识海之中,那柄代表着寂灭剑意的灰色巨剑,原本散发着凛冽刺骨、斩灭一切的锋芒,此刻在那柔和而坚韧的“水意”浸润之下,竟渐渐收敛了周身的锐气,剑身上仿佛有流水般的纹路悄然浮现,多了一份沉静与包容,少了一份刚猛与戾气。
他体内那枚布满裂纹的金丹,在这股玄妙意境的滋养下,也变得更加温润。金丹上的裂纹边缘,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柔和地包裹着,一点点地被弥合,虽然进度极其缓慢,却比之前单纯依靠药物滋养要有效得多,这是一种更加根本性的改善,是道心与道基的同步温养。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太阳渐渐西斜,将洛水染成了一片绚烂的金黄。河面上,晚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带着一丝清凉的水汽,吹在蒙毅的脸上。
蒙毅缓缓睁开双眼,眸中清澈如水,倒映着天边的晚霞与脚下的洛水,仿佛洗尽了所有的铅华与浮躁,变得更加通透与深邃。他轻轻合上手中的《道德经》,心中豁然开朗。
这一次洛水悟道,他并未突破现有的境界,修为依旧停留在筑基中期,但他的道心却变得更加通透圆融。
他明白了,修复道基,并非是简单地用天材地宝来“修补”金丹上的裂纹,更重要的是一种“回归”与“契合”——回归到与天地大道同频共振的状态,契合自然的规律,顺应本心的指引,如此,道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修复,甚至超越以往。
“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方是正道。”蒙毅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平和而释然的笑意。困扰他许久的道基修复难题,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新的方向。
就在他准备起身离去时,神识忽然微微一动,察觉到不远处的河岸上,有两人正朝着这个方向走来。其
中一人气息平和舒缓,带着浓郁的书卷气,显然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修士;另一人则气息凌厉刚猛,隐隐透着金石之音,背上似乎还背着一柄长剑,竟是两位筑基期的修士!
蒙毅不动声色,依旧盘膝坐在巨石上,将自身气息收敛到极致,如同一个普通的观水文人,并未引起那两人的注意。
很快,那两人便走到了近前。他们看了蒙毅一眼,见他只是一个气息普通的文士,便未多加留意,径直走到洛水岸边,望着流淌的河水,交谈起来。
其中那名书生模样的修士,身着一袭白衣,面容儒雅,望着洛水,不由得感叹道:“洛水出图,河出书,圣人则之。可惜啊,如今天地灵气凋敝,这等感悟天地、启迪圣智的圣迹,早已不复存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