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想到,光鲜一时的李自成是这个下场。
被——地主武装绞杀。
明崇祯末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四处征战,外有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各地灾祸频发,饿殍遍野。曾经维持社会秩序的官府,在这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彻底失去了作用。
县衙常常人去楼空,官员们要么弃官逃命,要么被战火吞噬,以往的政令无法传达,治安无人维护,百姓生活陷入了绝境。
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地方上有钱的老百姓,也就是那些地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纷纷开始组织团练,组建起地主自组武装。
可别小瞧这些看似临时拼凑的队伍,在王朝末年,他们的战斗力或许比朝廷的正规军还要强。
明朝的正规军,由于长期拖欠军饷,士兵们士气低落,军备废弛。
反观地主武装,为了保卫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购置兵器,训练士兵。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从军中退役的老兵,将战场上的实战经验传授给新招募的团丁,使得这些地主武装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地主武装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李自成的流动作战策略催生的。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作为流寇,采取“以走致敌”的战术,走到哪里,打到哪里,每到一处,便抢夺官府和富户的粮食财物,补充自己的给养。
他们来去如风,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当李自成的大军离开后,被他肆虐过的地方宛如一片废墟,百姓们不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财物,还要面对混乱的社会秩序和随时可能出现的盗匪。
面对这样的局面,留下来的老百姓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恐惧之中。
那些有一定资产的地主们,为了避免再次遭受劫难,开始寻求自保的办法。
他们先是在自己的村庄或庄园周围修筑围墙、壕沟,组建起小规模的自卫武装。
随着局势的日益恶化,单个地主的力量显得愈发单薄,于是,越来越多的地主武装开始联合起来,形成联盟。
他们互通消息,协同作战,共同抵御农民军和盗匪的侵扰。
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终会栽在这些地主武装手里。
凄厉的号角声撕裂晨雾,大顺军的营帐里弥漫着腐肉与血腥混合的气息。
李自成的尸体就摆在帐中央,白布下的躯体轮廓僵硬,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腐臭味。
大顺军将士,他们面如死灰,眼神中满是绝望与迷茫。
曾经横扫中原的大顺军,如今被清军追杀得节节败退,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放下尊严,在高桂英的指示下,李过,高一功等残余部众向朝廷递出了归降书。
这件事震动了小朝廷。
京城的皇宫中,气氛同样压抑。
女帝洪英高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手中的降书被她捏得皱巴巴的。
殿下,一众朝臣分成两派,争论得面红耳赤。
主张对大顺军赶尽杀绝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提议配合清军剿灭大顺军,彻底铲除这个威胁。
我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着这场闹剧。
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玉佩,心中暗自思量。
这些主张“联虏灭顺”的朝臣,究竟是真的为了朝廷着想,还是另有企图?
思索间,我默默退到一旁,拿起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那些叫嚷得最凶的朝臣名字。
这些人,必须让锦衣卫去彻查。若他们清正廉洁,那或许只是愚忠;可要是一个个的尸比月殳上不干净,哼,就别怪我什么账儿的一起算了。
这段时间,我一直待在军机大楼里处理军务,早已厌倦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甚至连早朝都懒得去。
没想到,正是我的懈怠,让一些人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掀起风浪。
无奈之下,我决定进宫面见女帝。
踏入宫殿的那一刻,我心中五味杂陈。
曾经,我对女帝洪英充满期待,给予她足够的尊重与支持,可如今,她似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言九鼎的皇帝,开始肆意发号施令。
看来,是时候让她清楚自己的处境了。
为了给女帝一些面子,我没在朝会上发难。
这个女帝毕竟是我立的。
我还是要给她一些面子的。
我跳步进入凤藻宫。
女帝连忙摆了桌子,请我入座。
还没等我说话,她自己就说了。
“摄政是因为今天早朝大顺军归顺一事吗?”
女帝声音轻柔,带着一丝试探。
我微微点头,目光如炬,盯着她问道:“怎么,你是想要和那些臣子们一样,提议联虏灭顺吗?”
女帝闻言,精致的脸庞瞬间垂了下去,似是在躲避我的审视。
“我想,我想为父皇报仇。”
女帝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但是,摄政你不会同意吧!”
我听到这话,先是一怔,随即气急反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