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寒奥纪,第206个旧历日,禹城基地太岳区地上城停车场。
清晨,基地的天光模拟系统准时亮起,将柔和的光线洒满庞大的停车场。
林淼刚吃完从空间取出的、热气腾腾的豆浆和酥脆油条,满足地擦了擦嘴。
他没有急于拉开遮光帘暴露车内情况,而是习惯性地坐在驾驶座,通过环绕车身的八个高清监控屏幕,观察着外部。
停车场内渐渐热闹起来。
车辆引擎的启动声、履带碾过地面的摩擦声、以及隐约的人声交织在一起。
进出的车辆绝大部分都是各式各样的履带式雪地车,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布满改装痕迹,有的则保持着相对原厂的状态;
少数则是加装了重型防滑链的轮式改装越野车,在相对平坦的基地内部,它们显得更为灵活。
这一切都显示着,即使在这人类最后的堡垒内部,与外界的冰原抗争,依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他的目光扫过车辆状态显示屏,一行提示引起了他的注意:
【车厢电池组剩余电量:43%】
虽然还远未到警戒线,但考虑到未来可能需要在驻车状态下长时间维持设备运转,加装备用发电设备是必要的。
他想起了在岩安基地购买的那几台小型静音耐极低温柴油发电机。
以及在改装新车时,特意在车顶武器站基座旁边预留的那个带装甲护盖的安装箱和预埋好的供电线缆。
安装过程并不复杂,只需要将发电机放入箱体,锁紧专用卡扣,连接预留接口即可。
不过,为了不引人注目,他决定等到基地模拟的“夜晚”时分,停车场人员稀少时再进行。
回到生活区的卡座,他拿出了昨天领取的基地信息包。
开始仔细翻阅那本厚厚的《禹城基地规则手册》和配套的分布地图。
随着阅读的深入,纵然以林淼的冷静,也不时被手册中透露的信息所震撼。
禹城基地,北起燕山山脉,南抵秦岭山脉,南北向全长超过3000公里!
其地面主体,就是那道宏伟的城墙,高度达到了惊人的600米!
这还不算完,基地的地下结构更是深达2公里,东西向的厚度也达到了10公里!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基地”概念。
它是一座横亘在星球表面的、前所未有的超级巨型城市,是人类对抗末世天灾的终极工程奇迹!
“难怪能挡住千米海啸……这简直就是把一片山脉挖空又加固了……”
林淼喃喃自语,心中对建造这座巨城的工程人员们充满了敬意。
他了解到,禹城基地内部按照区域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划,类似于末世前的市级行政单位,各自管理。
他目前所在的区域名为“太岳区”,这解释了为什么入口工作人员一直提及“太岳区地上城”。
继续翻阅规则文件,一条关于武器的规定引起了他的注意。
禹城基地允许个人在户外及自有车辆上保留和使用重武器用于自卫,这无疑是对外部危险环境的现实妥协。
但是,在基地全域的核心居住区域(包括地上城和地下城的公共生活区),则严禁携带及使用任何热武器。
不过,规则中对冷兵器没有任何管制。
“还算合理。”林淼点了点头。
允许户外自卫,确保了幸存者进出基地的基本安全;
禁止核心区热武器,则最大程度保障了内部秩序的稳定。
这对他影响不大,他的唐刀和匕首本就一直随身。
合上手册,他的目光落在了地图上那个标注着黄色五角星的“太岳区物资交易中心”上。
他计划去那里采购一些耐低温的燃油作为储备,顺便看看有没有其他感兴趣的工具或小玩意儿。
他来到车尾,打开通往底部行李舱的小门。
借助庞大车体的遮挡,心念一动,从玉符空间中取出了一辆长续航的折叠电动自行车,将其在雪地车旁边锁好。
返回车厢,他背上一个黑色的双肩背包,里面放了几包压缩饼干、两瓶矿泉水以及身份卡等必要文件。
随后,他将唐刀稳妥地背负在身后,将那把锋利的匕首插入腿侧的战术快拔枪套。
一切准备就绪,他骑上小电驴,轻拧电门,朝着停车场通往地上城的入口处驶去。
入口处的安检依然严格。
林淼配合地检查了唐刀和匕首,并通过了金属探测门和身份验证,顺利进入了太岳区地上城的内部。
眼前的景象与他预想的有些不同。
这里的穹顶高度大约只有岩安基地的一半,约50米左右,虽然依旧宏伟,但少了几分空旷感。
更重要的是,空间利用率极高,目光所及,密密麻麻地建造了大量的楼房。
这些楼房形态各异,新旧不一,楼宇之间被无数纵横交错的走廊、悬空通道和铁架楼梯连接在一起,层层叠叠,几乎看不到墙体原本的模样。
电线、管道如同藤蔓般缠绕在外立面上,各种颜色的晾衣绳横七竖八,偶尔还能看到从窗户伸出的天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