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卷起漫天黄沙,熟悉的荒芜景象再次映入眼帘。大约一个半小时后,那片位于沙柳沟的3号丘陵已然在望。与离开时相比,丘陵的背风面多了一个经过特别的伪装设计、与周围岩体颜色质感近乎一致的巨大圆形洞口,直径约三米,看起来像是某种坚固堡垒的入口,沉默而隐秘地嵌在褐黄色的山体中。
Vivos公司的现场施工监理和一位资深工程师已经提前接到通知,在洞口等候。双方简单寒暄后,一行人戴上安全帽,头顶的强光照明灯划破入口处的幽暗,迈入了那深邃、略带凉意的入口。
通过一段大约十五米长、略微向下倾斜的加固混凝土长廊,眼前豁然开朗。
呈现在林淼眼中的,是一个无比巨大、令人深感震撼的粗粝水泥毛坯建筑结构。空气中还残留着水泥凝固后的淡淡碱味和潮湿气息。整个空间宏大得超乎想象,地上部分完全嵌入坚实的丘陵山体之中,给人一种异常稳固的安全感。验收监理手中的平板电脑上,很快调出了最新的地质雷达实时扫描结果三维图像。
图像清晰地显示,整个庇护所的外层水泥主体墙厚达到了林淼要求的、堪称变态的2.5米,而且是标号极高、专门用于抗震结构和特高层建筑的高强度混凝土。在这水泥巨壳之外,是经过探测厚度均匀且极为坚固的、平均约60米厚的原生花岗岩层!而水泥墙壁与花岗岩层内壁之间的空隙,已按照设计要求,填充了特制的柔性耐磨抗腐蚀隔震材料,以应对可能的地层错动。再往外,则是厚度不等的泥土层和砂土层,平均下来,庇护所最外层的钢筋混凝土墙体距离外部世界有着近百米的天然岩土复合屏障!整个庇护所就像是一颗被精心镶嵌并牢牢包裹在岩石深处的钻石,被整个丘陵最大限度地保护在内,远离地表可能发生的任何灾难,无论是撞击震动、核爆冲击波还是极端气候。
整个内部结构分为了五层,丘陵地表之上其实只有一层,主要作为入口缓冲区、消杀区、车库、顶部观测点,顶部设备层,主要生活与功能空间都在地下,共四层,每层的净可使用面积经过精确计算和优化,达到了约900平方米,每层挑高超过四米,即使深埋地下也丝毫不显得压抑。15根异常粗壮的核心承重柱均匀分布,如同巨人的手臂,稳稳地顶起了整个庇护所的宏大结构,柱体和内墙本身也预埋了各种管线支撑构建和加固结构。
更令林淼注意的是地质雷达扫描图像显示,在庇护所外部主体结构与周围岩土的结合处,巧妙地分布着多达80根的特殊主动减震结构柱!这些结构柱并非简单的垂直支撑,而是根据复杂的力学模型,以各种最佳角度深深地插入周围的稳定岩层之中,最长的一根甚至达到了上百米,宛如巨树的根系。这正是之前他花费重金且极力要求Vivos公司必须采用的、基于最新抗震理论设计的“减摇鳍”式抗震方案。这些深深锚固在稳定基岩中的结构柱,将在未来可能的高烈度地震发生时,通过自身特殊的材料变形和阻尼效应,主动地抵消、吸收并分散传递到主体结构上的巨大能量,就像巨轮在惊涛骇浪中通过减摇鳍来保持稳定一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庇护所内部的完整性与人员安全。
林淼看得非常仔细,他对照着手中的原始设计图纸、实时的地质雷达的3D扫描结果、以及Vivos合作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水泥强度及探伤报告,一项一项地严格核对。他甚至亲自走到某些关键节点和接缝处,用手仔细触摸那冰冷而坚固的墙体,感受其浇筑的密实度和整体性。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寂静的空间里只有脚步声和偶尔的低声讨论。最终,林淼合上文件夹,脸上露出了真正满意和放心的神色。Vivos公司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极强的责任心,一期工程的效果甚至在某些细节上超出了他的预期,完全符合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他那近乎苛刻的设计要求。
“很好,安德鲁先生,”他对陪同的Vivos项目经理说道,语气中带着明确的赞赏,“一期工程验收通过。我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都非常满意。”
安德鲁明显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非常感谢您的认可,林先生。我们一直将您的项目作为公司在华国的最高优先级的示范工程来执行,全体团队不敢有丝毫懈怠。”
“那么,我们可以尽快确认第二期工程的详细施工方案了。”林淼说道,将话题转向未来,“内部隔断、独立的生命维持系统、发电与独立能源模块、内部精装修、那些核心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接下来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加精细和复杂,希望Vivos能继续保持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作风。”
“当然!二期工程的详细方案和施工图已经准备就绪,就等您最终拍板确认。”安德森立刻示意工程师拿出另一套更厚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计划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