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戈壁滩的朝阳刚刚驱散夜间的寒意,林淼便已驾车驶出邙涯镇,朝着沙柳沟边缘那处被征用为中转站的废弃仓库驶去。车轮卷起干燥的尘土。
首批核心建材的抵达至关重要,它们是庇护所的骨骼与血脉,其安全存放容不得半点闪失。虽然信任Vivos的专业能力,但有些事,他必须亲眼确认。
距离仓库还有一公里多,低沉而持续的轰鸣声就已经透过车窗传了进来。那是由数十辆重型卡车引擎、机械运转和人声指挥混合而成的工业交响曲。
他将车停在一处稍远的土坡上,没有下车,只是摇下车窗,拿起随身携带的高倍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仓库区域的繁忙景象。
眼前的一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一条由至少三十辆重型卡车排成的长龙,从仓库门口一直延伸至远方的临时便道,蔚为壮观。工人们穿着统一配发的橘红色反光安全服和头盔,在几名明显是Vivos监理和“华建九局”管理人员的指挥下,高效地忙碌着。
大型叉车在卡车间灵活穿梭,吊机的钢铁巨臂缓缓摆动,将一捆捆粗壮的高强度螺纹钢、一袋袋沉重的高标号水泥母料,以及其他各种规格的管道、线缆预制件,从卡车上卸下,再井然有序地搬运进那座经过临时加固、显得愈发庞大的仓库内部。每一次起吊,每一次搬运,都充满了工业化的力量感和秩序感。
他的镜头移动,很快找到了安德鲁·米勒的身影。这位Vivos的亚太区技术总监正站在仓库门口,与一位戴着白色安全帽的人激烈地讨论着什么。安德鲁手里挥舞着一份单据,眉头紧锁,语速很快。对方则不时点头,指着仓库内部和外面的车队,似乎在解释或安排。
很快,似乎达成了共识,安德鲁脸上的表情缓和下来,他用力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那位负责人立刻转身,小跑着冲向装卸区,大声吆喝着,挥着手指挥工人们调整几辆卡车的卸货顺序,好像是要优化空间利用率和存取效率。
林淼的目光锐利如鹰,细致地扫过仓库周边。他注意到,相比前几天勘察时,这里的安保措施已经全面升级。仓库外围拉起了崭新的、醒目的黄色警戒线,多个关键角落和制高点上,已经安装了高速球型摄像头,显然具备360度无死角监控功能。更引人注目的是,有两组身穿黑色制服、体格彪悍的安保人员,牵着威风凛凛的巡逻犬,沿着预设的路线进行交叉巡视,他们的眼神警惕地扫视着任何可疑的动静。
看到Vivos在安保方面的投入确实迅速且到位,林淼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稍微放松了一丝。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此刻他若贸然现身,除了彰显存在感外,或许反而会干扰现场高效的运作节奏。监视和信任需要平衡,在确认大局无虞后,他选择保持距离。
他缓缓启动车辆,调转车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片喧嚣的工地。返回镇上的家,林淼立刻将自己投入到一种高强度、双线程的工作状态之中。
一方面,他作为项目的最高决策者和监督者,与Vivos项目组、安德鲁以及施工方“华建九局”保持着几乎不间断的沟通。加密网络和卫星通讯确保了信息的畅通无阻。他的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着多个窗口:
Vivos提供的实时项目管理系统PMS,上面跳动着物资入库记录、工时统计、进度百分比;安德鲁每日发来的详细工程日志;华建九局提交的施工计划和材料检测报告;甚至还有关键工序点,如仓库入口、洞口爆破面等的监控录像流。
他对细节的追问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一份水泥的强度检测报告,他会要求查看不同批次的离散系数;一份工人出勤表,他会留意换班间隙是否存在管理真空;即便是监控录像,他也会快进浏览,观察作业流程是否规范,安全措施是否始终到位。
这种无处不在、明察秋毫的关注,让远在仩海的李经理和现场奔波协调的安德鲁都感受到了一种实质性的压力。电话会议上,林淼冷静而切中要害的提问,常常让他们需要提前做足功课。但也正因如此,整个项目团队,从顶层管理到基层执行,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工作的严谨性和效率被逼到了极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沟通和监控的间隙,他几乎所有剩余的精力都扑在了次卧那个临时搭建的数据中心上。“灵鹊”模型如同一个不知疲倦、胃口巨大的数字饕餮,日夜不停地吞噬着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
硬盘阵列指示灯疯狂闪烁,读写的声音几乎连成一片细微的蜂鸣。那些他精心采购的大容量硬盘,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填满。林淼需要频繁地手动更换已经存满的硬盘组,将它们贴上标签后妥善收好,再换上全新的空白硬盘。
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下载和存储。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他开始了更为繁重的工作——系统性地整理和分类这些海量数据。他依据“灵鹊”人工智能生成的初步多层索引和关联图谱,开始构建几个结构清晰、易于未来检索的庞大知识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