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颠簸的砂石路上约莫行驶了2个小时,终于真正抵达了阿尔金山脉南麓的腹地。多亏了这套强大的悬挂避震系统,林淼虽然能感觉到车身的起伏,但并未感受到任何令人不适的剧烈震动,身体只是随着车辆轻缓地摇晃。
再往前,道路变得更加模糊难辨,几乎就是车辙压出的痕迹,蜿蜒伸向更深的山峦。林淼并不打算继续深入,他现在需要的是对这片山麓区域有一个宏观而切实的把握。他找了个背风的丘陵凹陷处停好车,拉上手刹,熄了火。
世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戈壁旷野永恒的风声,如同低沉的叹息,掠过车窗。推开车门,干燥清冷的空气立刻涌入肺腑,带着泥土和岩石的气息。
他跳下车,踩在松软的砂砾地面上,举目四望。这里遍布着大小不一的丘陵,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起伏连绵,像是大地凝固的波涛。远处,更高的山体呈现出清晰的截面,暴露了它们的内部结构。林淼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山体果然如AI报告和卫星图推测的那样,内部是坚实的岩石主体,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度不一的黄土层,而最外层,则是被千百年风沙磨蚀、搬运而来的沙子和砾石,形成松散的覆盖层。
“果然是以岩石为核心……”林淼喃喃自语,心中一动。他从后备箱取出地质锤和便携式显微镜,徒步登上附近几座较高的丘陵。他选择不同的方位,用地质锤小心地敲下一些新鲜的岩石样本,又刮取了一些不同土层的样品。
回到车边,他利用车载逆变器供电,将样本放在便携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上传到笔记本电脑上的AI矿物识别软件中。软件快速分析着岩石的晶体结构、成分和色泽。
【分析中...】
【样本A: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判断为花岗岩。】
【样本B:方解石成分显着...判断为石灰岩。】
【样本C:与样本A类似,花岗岩。】
【区域岩性初步判断:以花岗岩为主,间或有石灰岩层。花岗岩体完整性较好,风化程度中等。】
“花岗岩为主,这好!”林淼精神一振。他读过地质学的书,从中了解到,花岗岩结构致密,坚硬耐久,是构建地下结构的理想天然围岩,能为庇护所提供极其坚固的支撑。那表面那层厚厚的覆盖土层,就成了天然的伪装和保温层。
他拿出笔记本和GPS定位仪,详细记录下不同点的岩性、土层厚度、坡度、朝向等信息。尤其当他看到一些因为地质运动而暴露出的、分层清晰的山体断层时,虽然那代表着数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但他也更加确信,必须请最专业的团队来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确保所选的山体内部没有隐藏的活动断层或脆弱带。
随后,他重新发动汽车,沿着山麓地带缓慢行驶,一边观察地形,一边用高精度的北斗定位终端不断标注和记录下一个个他认为有潜力的坐标点,详细记录下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这片区域人迹罕至,最近的那条砂石县道X423也在80公里之外,距离花土沟镇超过100公里,且有一半是难行的山路。从隐蔽性上来说,几乎无可挑剔。虽然偏远,但毕竟有路可通,大型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未来还是能够抵达,这解决了建设中最基本的物资输送难题。
“大体位置就是这里了。”他满意地点点头,看了眼地图,这片区域的公开名称是“沙柳沟”,可能源于他在不远处的沟谷地带看到的零星耐旱沙柳。
但最大的难题也随之浮现:这片广袤的山麓丘陵,具体选择哪一座山体进行开挖?这绝非凭肉眼和简单工具能够决定。这需要精密的地质雷达扫描、岩芯钻探取样、结构力学分析等一系列专业操作,才能确定哪一处山体内部岩层最完整、最稳固,最适合挖掘大型地下空间,并且能找到最合适的开挖面。
“专业的事,必须交给专业的人。”林淼下定决心,回仩海后第一要务就是寻找一家有全球经验、技术顶尖的地下建筑或避难所设计公司。他现在做的,是为专业人士提供初步的备选区域,并解决最前置的建设资质问题,就是土地所有权。
天色渐晚,巨大的落日缓缓沉入远方的地平线,将天空和戈壁染成一片瑰丽而苍凉的金红色。林淼不打算夜间行车返回,他决定就地露营。
他选择了一处背风且视线较好的丘陵后方,将车头对准便于离开的方向停稳。拉紧手刹,熄火。仔细锁好车门,放下所有的遮光帘,确保车内灯光不会泄露出去。这才打开露营灯,柔和的光线照亮了车内空间。他将副驾驶和后排座椅放平,铺上厚厚的睡袋。戈壁的夜晚温度会骤降至零度左右,他取出一个户外电源,连接上一个小功率的暖风机和电热毯,放在脚垫上,确保夜间不会被冻醒。
简单吃了些自热米饭和压缩饼干后,他躺在睡袋里,听着车外呼啸的风声,感受着身下电热毯传来的暖意,脑海中不断勾勒着未来庇护所的蓝图,带着对未知的期盼和一丝掌控进程的踏实感,渐渐沉入睡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