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蓟州城外的官道上,蹄声如雷,尘土扬起如黄龙,一支规模远超寻常的商队,在镇北王府亲卫的引导下,缓缓驶近这座北疆雄镇。队伍绵延几近一里,骆驼颈下的铜铃叮当作响,混杂着马蹄声、车轮碾过碎石的嘎吱声,以及各种腔调的呼喝声,奏响了一曲陌生而充满异域风情的交响。
商队为首者,是一位年约五旬、高鼻深目的西域胡商,名为阿卜杜勒。他身着色彩绚丽的锦袍,头缠洁白的头巾,风尘仆仆的脸上,一双褐色的眼眸却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他身后跟随的,不仅是满载货物的驼队和马帮,更有来自撒马尔罕、布哈拉,甚至更遥远波斯的工匠、译语人(翻译)和护卫。这支商队的到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蓟州城内外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消息第一时间便被报至镇北王府。
银安殿侧殿的书房内,炭火正暖,驱散着北地深秋的寒意。朱宸瑄放下手中的军报,听着长史详细禀报城外商队的情形。苏雪凝坐于一旁,正安静地翻阅着王府近期的内务账册,闻声亦抬起了头。
“王爷,此商队声势浩大,自称来自帖木儿帝国旧地,欲重开‘草原丝绸之路’北道,与我大明互通有无。其所携货物,初步观之,有玉石、香料、毛皮、骏马,乃至一些奇巧器物,价值不菲。”长史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也隐含担忧。
朱宸瑄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北疆舆图前,目光沿着那些标示着古老道路的虚线移动。这条被称为“草原丝路”北道的商路,曾在前朝及明初短暂繁荣,后因北元残余势力扰边及瓦剌各部崛起而几近断绝。其路线更靠北,绕行漠南草原,虽路途较远,但若能打通,其战略与经济价值,远非传统的河西走廊一线可比。
“阿卜杜勒……此人底细可曾查明?”朱宸瑄沉声问道,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舆图上蓟州的位置。
“回王爷,已初步查证。此人在西域商界颇有声望,与撒马尔罕的权贵亦有联系。此次东来,似是下了极大决心,几乎押上了大半身家。”
苏雪凝合上账册,轻声道:“王爷,妾身听闻,西域商人重利,但亦极重信誉。此人敢倾其所有远赴我大明,若非有极大把握,便是背后有所依仗。其言‘重开商路’,野心不小。”
朱宸瑄颔首,眼中锐光一闪:“不错。此非一次寻常贸易。若此路能通,我蓟辽便可成为东西贸易之新枢纽,税收必将大增,于充实军饷、改善民生大有裨益。更紧要者,商路即血脉,血脉所至,影响力便可达。若能以商路羁縻漠南、乃至西域诸部,使其利益与我大明相连,则北疆可享更长久的安宁,此乃‘以商止战’之上策!”
他越说,思路越是清晰,胸中一股开拓的豪情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做生意,这是经营边疆的大战略,是超越单纯军事防御的更深层布局。
“传令,以王府规制,接待商队首领阿卜杜勒。本王与王妃,将亲自接见。”
命令下达,王府立刻高效运转起来。翌日,镇北王府承运殿内,朱宸瑄身着常服王袍,坐于主位,威仪天成。苏雪凝坐于其侧,身着王妃常服,气质端庄沉静。殿内陈设虽不似大婚时那般极尽奢华,却也充分彰显了亲王府邸的尊贵与气度。
阿卜杜勒在引导下步入大殿,他虽见多识广,但面对大明亲王的威仪,尤其是那位年轻王爷眼中不容置疑的锐气,以及王妃沉静如水的目光,仍是不敢怠慢,依着译语人的指导,行了一个极其恭敬的抚胸礼。
“远方来的客人,欢迎你来到大明的蓟州,来到本王的镇北王府。”朱宸瑄的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上位者的压力。
通过译语人,阿卜杜勒表达了敬意,然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描述他带来的货物之珍贵,以及他对重启商路的渴望。他言语间不乏对大明物产的向往,尤其是丝绸、瓷器和茶叶。
朱宸瑄耐心听着,偶尔问及西域的风土人情、各部势力分布,以及商路沿途的安全状况。苏雪凝则更多时候是静静观察,她注意到阿卜杜勒在谈及某些部落时,眼神会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闪烁,在描述路途艰辛时,又会刻意夸大,似乎在为将来可能要求的更高定价铺垫。
当阿卜杜勒退下后,朱宸瑄看向苏雪凝:“王妃以为如何?”
苏雪凝略一沉吟,道:“此人确是精明商人,所言虽有夸大,但重启商路之心应是不假。妾身观其随行护卫,皆彪悍之辈,所携兵刃亦非寻常,可见此行确也冒险。王爷‘以商止战’之策,妾身深以为然。然,此路一开,利益巨大,恐不仅招来豺狼,亦会触动朝中某些人的神经。”
朱宸瑄赞赏地看了她一眼:“王妃所见,与本王不谋而合。利益所在,纷争必起。”
果然,镇北王府意图重启草原丝绸之路北道的消息,随着驿马快报,迅速传至京城。如同一块肥肉投入狼群,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