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去,元域里果然像镜里看到的那样,到处都是半透明的元影:山元境的山只显个轮廓,山尖的石灵像碎玻璃一样散在雾里;水元境的水只是一团团雾,雾里的水灵像小气泡一样往上飘;风元境的风只是一缕缕气,气里的风灵像细棉线一样往四处飘。三种元境的元灵都很弱,碰到小药身上的和融光,才会微微晃一下,像害羞的孩童。
“元灵太弱,得用各境的和韵光来‘养灵’。”归一翁跟着走进元域,把坛里的本源和融水往山元境的方向洒去,“山元境要‘土润石灵’,得用润境的养极光、万和翁的道锄土来养;水元境要‘和融水灵’,得用和境的共振光、柔境的融露来养;风元境要‘延锐风灵’,得用拓境的延锐光、滞境的敢锐石来养。”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万和翁握着道锄,往山元境的山脚下挖了一个坑,把道锄上沾的归一原土倒进去,再往土里洒了一把双生禾种;润境的旱人把润境瓶里的养极泉往土里浇,泉水刚一碰到土,就见土里冒出一缕淡淡的石灵,石灵往山的方向飘去,山的轮廓瞬间清晰了一点,不再是半透明的样子。
归和翁抱着和融毯,往水元境的雾团旁走去,把和融毯铺在雾团上;和境的村民弹起和境琴,琴音里的共振光往雾团上飘,雾团里的水灵立刻往一起聚,慢慢变成了一滴滴小小的水珠,水珠往地上落,竟在元雾上积成了一滩小小的水洼。
守诚翁握着沉铁刀,往风元境的气团旁走去,把刀身上的锐柔和融丝往气团上缠;拓境的外人拿着延锐铲,往气团里铲了一下,气团里的风灵立刻往一起凑,慢慢变成了一缕小小的风,风吹过元域,把山元境的石灵、水元境的水灵都吹得轻轻晃起来。
小药握着星禾叶,往元域的深处走,越往深处走,元影越多:有的像一株株未开的“元花”,花里藏着极淡的“花灵”;有的像一只只未飞的“元鸟”,鸟里藏着极淡的“鸟灵”;有的像一座座未建的“元屋”,屋里藏着极淡的“屋灵”。这些元影都很弱,需要不同的和韵光来养。
走到元域的中央,小药看到一座更大的“元坛”,坛是半透明的,坛里藏着一颗小小的“元核”,核上刻着极淡的“通元纹”,像还没长开的花苞。元核的光很弱,只能照亮元坛周围一小片地方,那些元影都围着元坛转,却不敢靠近,像在等着元核的召唤。
“这是元域的‘核心元坛’,元核是元域的根,只要把元核养壮,元域里的所有元影都会慢慢成形。”归真翁举着归真道镜,往元核上照去,镜光里映出元核的纹路——那些纹路是十八境和韵纹的雏形,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和融光,一直没长开,“得把十八境的核心和韵物都放在元坛里,再用通元光珠的力,把和融光传到元核里。”
众人赶紧把通元坛里的和韵物都搬到核心元坛旁:新境的学纯纸铺在坛底,浮境的双生禾种种在纸边,滞境的敢锐石放在坛左,茫境的定极图挂在坛右,驳境的合纯玉嵌在坛沿,散境的守精绳缠在坛柱,拓境的延锐铲靠在坛边,润境的润境瓶放在坛角,和境的和境琴摆在坛前,真境的真境镜挂在坛后,恒境的恒境布盖在坛上,化境的化境鼎放在坛中,圆境的圆境链缠在坛顶,极境的极境石垫在坛下,柔境的和融毯铺在坛周,忆境的忆境木立在坛左,念境的念境珠挂在坛右,思境的思境卷放在坛中。
十八种和韵物刚放好,通元光珠就飘到核心元坛的正上方,往元核里射去一道“通元光丝”。光丝刚一碰到元核,就见元核上的通元纹慢慢舒展开,像花苞慢慢开放。元核的光越来越亮,从淡淡的白变成了暖黄,再变成了七彩,最后和通元光珠的光连在了一起,像一颗小小的太阳,把整个元域都照得暖暖的。
元核的光往四周飘去,碰到山元境的山,山的轮廓瞬间变得清晰,半透明的山体慢慢凝实,变成了真正的山,山尖的石灵聚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块小小的石头,石头上还长出了淡淡的绿苔;碰到水元境的雾,雾里的水灵聚在一起,变成了一条条小小的溪流,溪流往元域的低处流,在山脚下汇成了一汪小小的湖,湖里还冒出了小小的水泡;碰到风元境的气,气里的风灵聚在一起,变成了一缕缕温柔的风,风吹过山间,吹过湖面,吹得元域里的元影都轻轻晃起来。
“元境成形了!”小药高兴地往山元境跑去,刚跑到山脚下,就见土里冒出了一株小小的“元禾”——禾是淡绿的,秆上缠着极淡的通元纹,穗上结着小小的“元融粒”,粒上泛着和融光,像一颗颗小小的绿宝石。元禾的根往土里钻,竟把山元境的土也染成了淡绿,土里的石灵顺着根往禾上爬,让元禾长得更快了。
归真翁往水元境的湖边走去,把真境镜放在湖边,镜里的本真光往湖里照,湖里的水灵立刻往岸边聚,聚成了一群小小的“元鱼”——鱼是透明的,身上缠着极淡的通元纹,尾巴一摆,就会往水里洒下细碎的光屑,像一群会发光的小精灵。元鱼在湖里游来游去,把湖水也染成了淡蓝,湖里的水灵顺着鱼的尾往四周飘,让湖水变得更清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