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潮声漫过明州港的石阶时,姜瑶正蹲在海药庐的礁石上拓印碑文。海风卷着咸腥气扑在宣纸上,其中“海纳百川”四个大字的拓片里,隐约显出父亲用朱砂画的海藻脉络图,与昨夜从普陀山潮音洞找到的青铜镜背面纹饰完全重合——镜钮的位置,用绿松石镶嵌成个小小的“瑶”字,与长安旧木匣上的绣字笔锋无二。
“姜山长,泉州商队带来批沉船古籍!”阿螺踩着浪花跑来,怀里的木盒还沾着珊瑚碎屑,“老舵工说这是从‘明州商栈’号的残骸里捞的,其中卷《舟医要术》的虫蛀处,露出行波斯文,看着像您常说的‘海上药脉’口诀。”她掀开盒盖的瞬间,礁石上的潮水突然退去三尺,露出底下的牡蛎壳,壳内侧的纹路组成幅微型海图,标注着从明州到扶桑的十二处药草岛。
拓印用的墨汁突然凝结。姜瑶低头查看,发现砚台里混着些紫色粉末,凑近闻有淡淡的海藻香——与当年在黑水沟解毒时用的紫藻粉末气息相同。她翻开《万国药谱》的“海药篇”,其中“海藻炮制法”的空白处,父亲用扶桑文写着“咸水凝墨可固拓”,墨迹里还嵌着颗明州的珍珠砂。
潮音洞的钟乳石滴下水珠。姜瑶顺着水滴的节奏敲击岩壁,暗格应声弹开,里面的檀香木匣里,整齐码着二十片贝壳,每片内侧都刻着种海药的图谱:明州的海带、大食的龙涎香、扶桑的昆布……最底层的贝壳上,刻着行汉文:“显庆元年,与珩定海事药约”,笔迹与赵珩御笔题的“天下同春”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多了几分海浪冲刷的圆润。
“这些贝壳是从船底的沥青里剥的。”泉州商队的医官捧着碗海带汤走进来,汤碗的热气在他的斗笠边缘凝成水珠,“碳十四测年显示是贞观二十三年,正好是您父亲随商队出海的年份。”他指着贝壳上的绳结,“这‘海浪结’的打法,跟您教赵瑶公主的一模一样,只是绳线用的是明州的苎麻与波斯的棉纱混纺。”
暮色中的潮音洞响起钟鸣。姜瑶将青铜镜嵌进岩壁凹槽的瞬间,洞顶的钟乳石突然折射出霞光,与贝壳上的海药图谱形成呼应,在礁石上投射出幅完整的《四海药脉总目》,其中“海药篇”的位置,用珍珠砂标着个“舟”字,与泉州沉船残骸里的船医令牌纹饰完全相同。
处暑的渔火映红明州港的夜空时,姜瑶带着檀香木匣登上“新明州号”商船。甲板上的各国船医正在绘制《海上药脉图》,百济的医者用朱笔标注防治脚气的草药,大食的郎中用阿拉伯数字记录晕船药的剂量,扶桑的医师则用墨笔圈出台风季的急救穴位,船板上的粉笔字渐渐汇成条流动的蓝色药脉,从船首延伸到远方的海平面。
“姜山长快看船医的日志!”阿螺举着卷羊皮纸跑来,纸页上的墨迹突然晕开,在“黑水沟”的位置形成个罗盘,“这是老船医临终前托人送来的,他说梦见您父亲在甲板上教他认海药,醒来就写出了这个——您看这罗盘的指针方向,是不是和潮音洞的青铜镜钮完全重合?”
船长室的木箱传出滚动声。姜瑶挪开航海图,露出个通往货舱的暗门,梯级的缝隙里嵌着些海藻干,是明州的海带与百济的马尾藻的混合体,与檀香木匣里的贝壳标本气息相同。货舱的铁架上,摆着个紫檀木柜,二十个抽屉里各放着个瓷罐,罐身的青花组成幅微型《四海药脉图》,其中东海的位置,用钴料标着个“救”字。
扶桑遣唐使的船队送来个锦盒。姜瑶打开时,里面的昆布叶上绣着串数字,对应着檀香木匣里贝壳的编号,最末位数字旁画着个小小的铜镜形状,与潮音洞找到的青铜镜严丝合缝。她将铜镜放在木柜中央的铜座上,二十个瓷罐突然同时旋转,露出罐底的刻痕,组合成行汉文:“舟医传承,以海为证”。
月上中天时,姜瑶站在船尾的星象仪前。星轨的排列竟与《四海药脉总目》的篇章结构完全相同,其中最亮的那颗“海神星”,位置正好对着檀香木匣的锁扣。她将狼形玉佩贴在锁扣上,匣盖弹开的瞬间,里面的金箔上,父亲与年轻时的赵珩并肩而立,背景里的甲板上,海带与昆布的藤蔓缠绕成“舟医”二字。
白露的台风刮断了明州港的灯塔绳,露出块刻着海药谱的石碑。姜瑶带着赵瑶公主蹲在碑前,小姑娘的羊角辫上系着“海浪结”,蓝绳的两端分别拴着片海带与昆布。“姜姨您看,这碑上的‘和同开珎’印章旁边,还刻着您的名字呢!”她用手指划过碑缝里的牡蛎壳,露出底下的扶桑文:“凡海药所至,即有舟医”。
石碑的基座突然松动。姜瑶俯身查看,发现底下的暗格里藏着个铜瓮,里面的丝绢上,赵珩用汉、百济、扶桑三种文字写着:“朕与瑶共编《四海药谱》二十卷,今藏于明州、泉州、广州三地,待后世舟医补全。”卷末的钤印是个海浪形,与普陀山潮音洞的钟乳石纹路相同,只是浪尖上多了圈药脉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