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兵丁的腰牌,是废太子旧部的制式。”林悦指着兵丁腰间的铜牌,上面刻着个隐晦的“周”字,“看来李嵩不仅勾结了周明轩的余党,还私自组建了武装。”
姜瑶将船停在芦苇荡中,换上百姓的粗布衣裳,带着林悦悄悄上岸。在一处破庙里,她们见到了卫砚派来的密使,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正是刘官差的孙女阿芷,如今已是江南有名的药姑。
“太子妃,”阿芷将一包药草递给姜瑶,“这是‘水葫芦’的样本,李嵩让人在堤坝上种了很多,还说这是‘祥瑞水草’,能‘镇住水怪’。”她又取出本账册,“这是李嵩倒卖赈灾粮的记录,他把粮食都卖给了海盗,换成了兵器。”
姜瑶翻开账册,上面的字迹与当年张知府的账册如出一辙,都是用一种特殊的墨水书写,遇水会显现出隐藏的内容。她将账册放在水中,果然浮现出一行字:“中秋夜,以水患为号,袭取苏州城。”
得知李嵩的阴谋,姜瑶立刻与卫砚、尹若薇汇合。三人在太湖的画舫上商议对策,窗外的月光洒在水面上,像铺了层碎银。
“中秋只剩三日。”卫砚指着地图上的苏州城,“李嵩的兵力都部署在堤坝附近,想借溃堤的洪水困住城内的守军,再让海盗从水路进攻。”
尹若薇握紧腰间的匕首:“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先假意加固堤坝,引诱李嵩的人来破坏,再一网打尽。”
姜瑶点头:“我和林悦带着药姑们去救治灾民,顺便将《救荒药草图谱》教给他们,让百姓知道李嵩的真面目。卫砚你带人暗中转移城内百姓,若薇则去联络太湖的渔民,让他们配合禁军围剿海盗。”
计划定好后,众人各司其职。姜瑶带着药姑们在灾民中设立义诊点,教他们识别水葫芦的危害,用艾草和苍术预防瘟疫。林悦则在临时学堂里教孩子们读书,当讲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灾民,他们眼中的绝望渐渐被希望取代。
中秋夜,月色如水。李嵩果然带着人马来到堤坝,准备炸毁堤岸。然而,他们刚点燃炸药,就被卫砚率领的禁军包围。双方在堤坝上展开激战,刀光剑影映着月光,溅起的水花混着血水染红了湖面。
姜瑶虽不懂武功,却站在堤坝上指挥灾民搬运石块加固堤岸,还用阿芷配制的迷药粉干扰敌军。林悦则带着孩子们敲响了岸边的铜钟,钟声穿透夜空,召集了更多的百姓前来支援。
激战中,李嵩见大势已去,竟想乘小船逃跑,却被尹若薇拦住。她骑着渔民的快艇,手中的长剑在月光下闪着寒光:“李嵩,你的末日到了!”
李嵩的船被快艇撞翻,他挣扎着浮出水面,却被赶来的卫砚一箭射穿肩膀。“我不甘心!”他嘶吼着沉入湖中,手中还攥着半块刻着“周”字的腰牌。
战斗结束后,天渐渐亮了。姜瑶站在堤坝上,看着百姓们自发地清理水葫芦,重建家园,忽然觉得心中一片清明。那些隐藏的罪恶,那些未说的真相,终究会在百姓的眼睛里无所遁形。就像这太湖的水,虽有污浊,却终会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清澈。
平定江南水患后,姜瑶在苏州停留了几日。寒山寺的钟声依旧悠远,刘官差的孙女阿芷已在当地开了家药铺,专治疑难杂症,百姓们都叫她“活菩萨”。见到姜瑶时,她正在药铺后院晾晒草药,鬓边的茉莉花簪与当年的双丫髻判若两人,却依旧带着江南女子的温婉。
“太子妃,您看这是我新制的药囊,能防蚊虫叮咬。”阿芷递来个绣着兰草的锦囊,里面装着艾草、薄荷和紫苏,“卫巡按说,要在江南推广这种药囊,让百姓不再受疟疾之苦。”
姜瑶接过锦囊,忽然想起父亲曾说:“医者,仁心也;政者,仁术也。”如今,卫砚和尹若薇在江南推行的新政,不正是这“仁术”的体现吗?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推广药草,每一项都关乎百姓的生计,每一条都透着家国的温度。
离开苏州那日,百姓们自发地在码头送行,有人捧着刚采的碧螺春,有人提着亲手做的桂花糕,还有位老婆婆拉着她的手,将支石榴花簪塞给她:“姑娘,这是用自家院里的石榴木做的,能保平安。”
船行至太湖时,夕阳正染红湖面,渔民们划着小船唱着渔歌,歌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尹若薇和卫砚站在船头,并肩看着落日,卫砚的手轻轻揽着尹若薇的腰,她的头靠在他的肩上,鬓边的兰花玉簪与他的玉佩轻轻相触,叮当作响。
“瑶儿,”尹若薇忽然回头,脸上带着羞涩的笑,“我有了。”
姜瑶惊喜地走上前,握住她的手:“真的?太好了!”她看向卫砚,“你可要好好照顾若薇,不许让她再舞刀弄枪。”
卫砚笑着点头,眼中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自然,以后家里的事都听她的。”
船至江心时,忽然有艘画舫驶来,上面奏着悠扬的乐曲,是林悦带着皇家女学的姑娘们来了。她们在江南采风,编写出《江南民谣集》,此刻正唱着新编的《太平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