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他们在农事上的天赋不及治国之才——】
1001⑥710⑤⑤
【也无妨,不过占几个九品农学士的闲职罢了。】
【这点俸禄,本官还耗得起。】
【若能用几个微末官职,换儒家痛失栋梁,这买卖稳赚不赔!】
【倘若他们农学天赋亦如治国之才——】
【那便是天佑我农学院!】
【横竖不亏,稳赚的局!】
【这儒家的墙脚,我挖定了!】
思及此,燕长倾再瞥向案头杨士奇等人的考卷,连同那千余份农家子试卷,目光已然不同。
这些可都是他从儒家手里硬生生撬来的珍宝!
无论当中有多少如杨子荣、解缙这般的农学子——
他们终究曾是儒家门生,如今尽归我农学院麾下。
这般损儒利农的妙事,怎不叫人畅快!
他含笑望向仍跪着的卢剑星三人,袖袍轻拂:退下吧,去户房各领五百两赏银。
其余赴各地招生的百户赏百两,锦衣卫校尉各五十两。
稍后让户房将批条呈来用印。
三人虽不解其由,但见督师转怒为喜另有厚赐,当即抱拳谢恩。
谢大人恩典!!!
......
数日后,燕长倾完成剩余千余份合格农学考卷的复核工作,确认无舞弊情况后,正式将首届大明万民农学院录取名单呈递朱元璋御览。
经数日审阅,朱元璋朱笔御批字,标志着本届农学子招录工作圆满落幕。
落榜学子由锦衣卫护送返乡,同时携录取者家书以慰亲人。因交通阻滞,农学院规定每年仅设两次长假,每次为期一月。
经反复斟酌,燕长倾将年中假期定于八月。既避免六七月放假影响学业连贯性,又可使学子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虽安排专车接送,然以当下路况,往返路途恐耗二十余日。
水泥虽已研制成功,然因去年至今朝廷接连推行宗亲制度、宝钞制度、俸禄制度、晋升制度、科举制度、赋税制度等重大改革,暂未推广铺设。其中宗亲制度改革影响范围最为有限。
改革之事只需朱元璋与朱家宗室商议定夺,再昭告群臣与天下即可,不牵涉过多人事。
然而其他任何制度变革,皆关乎大明国运,足以震动满朝文武,令天下官场为之沸腾!
诸多改制之中,更夹杂着胡惟庸、李善长等人的惊天大案。借此契机,朱元璋对朝堂进行了彻底清洗。
若非推行末位淘汰与晋升机制,辅以底薪加绩效的双重激励,使官员们如服猛药般拼命效力——有人甚至以一当八地疯狂内卷——恐怕大清洗后的朝堂将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即便如此,朝廷运转已至极限。若再强加水泥道路的铺设重任,百官必将崩溃。毕竟修路同样是关乎国本的重大工程,若不想让百年大计沦为弊政,必须经过朝堂充分论证、层层落实。
眼见官员们已无余力,燕长倾决定暂缓此事。反正来日方长,改善交通之事大可徐徐图之。
......
三月十二日,虽非佳节,却是万民农学院首届学子开学大典。获准观礼者寥寥:除朱元璋与马皇后外,仅驻守土豆田的信国公汤和得以列席。
燕长倾将其他王公大臣尽数拒之门外。原本朱元璋欲率文武百官亲临,其重视程度更胜国子监——毕竟有燕长倾坐镇。
但在燕长倾看来,当世至尊不过三人:天子、皇后与神农圣人。纵是太子皇子,亦难与之比肩。这场典礼,有他们三位足矣!
文武百官和勋贵们的地位比起太子、皇子们更为卑微,自然不值一提。这些朝臣权贵即便到场,也难以增添光彩,更谈不上锦上添花。试想若燕长倾、朱元璋、马皇后三人已是锦绣,又有哪位大臣敢妄称自己是花朵?
况且若让众多官员勋贵前来观礼,燕长倾还需费心安排他们的食宿行程,实在繁琐。思虑再三,他便找了个说得通的理由,婉拒了朱元璋欲携群臣同来的提议。
最终仅有朱元璋、马皇后二人亲临,加上本就驻守农学院的信国公汤和,观礼者仅此三人。至于锦衣卫指挥同知蒋瓛及其下属陆文昭、裴纶等人,只算作护卫人员,不列入观礼之列。
农学院教学楼前的高台上,燕长倾戴着象征丰收的玄黄当康面具,身着赤色祭服以示庄重。朱元璋、马皇后与汤和同样身着正式祭服观礼。此次燕长倾胸前未佩金星,取而代之的是万民农学院的翠绿色盾形徽章。
院徽 镌刻着万民农学院五个大字,下方是农学院门楼图案,再往下标注洪武十二年的小字。最底部以土豆为主图,两侧麦穗环绕。这枚琉璃质地的徽章质地特殊,由能工巧匠精心烧制而成。台下千余名学子同样佩戴着相同的院徽。
面对千余道汇聚而来的目光,燕长倾从容自若。这般场面于他而言不过寻常——前世作为学生代表时常面对数千人演讲,如今更常与朱元璋、朱标等皇室成员共商国是,日常调度三五千人亦是等闲。这般历练之下,眼前场景自然不在话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