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累积之下,大明子民的文脉终将绵延不绝……
大明子民的学识代代相传,每一代都将超越前人的智慧高度!
当朱元璋描绘出未来大明全民皆可读书识字、皆有资格参与科举的宏伟图景时,宋濂等文臣瞬间僵立原地,神色骇然。
【教化盛世?!】
【大明百姓竟能人人读书,甚至皆可科举入仕?!】
【此等旷古未闻之事,当真能成?!】
【千年未破的教化困局,怎会在大明一朝实现?!】
惊涛骇浪在宋濂等人胸中翻涌。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愿景,他们非但未露喜色,反被恐惧攫住心神——若真到了那一天,他们的子孙后代该如何自处?
眼下百万士子争夺十万官位,已是十里挑一的局面。若六千万百姓皆能科考,官吏之位便成千里夺一的生死战场!届时莫说为官,即便想谋个小小吏职,也需与千万人搏杀。
朱元璋冷眼睨视殿下神色剧变的群臣,唇边浮起讥诮。想独占文脉?痴心妄想!自今日始,他要让大明的朗朗书声,响彻每一户柴门!
朱元璋冷眼扫视着殿中文臣,心中暗忖:且看这些读书人日后还如何在百姓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诸位爱倾,依此教化方略,我大明可否实现天下百姓皆能识文断字?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日是否能让每个子民都有资格参与科举?
宋濂与众文官面面相觑,虽心知此事难成,却无人敢直言。在这金銮殿上,能决定此事成败的唯有龙椅上的那位。
若圣意已决,纵使千难万阻,这教化之策也必将推行。而此刻朱元璋的态度已然明了——他认定此策可行。
更令文臣们心惊的是,这套教化方案确实无懈可击。只需教会百姓三百基础汉字与两千常用字,代代相传,终有一日会迎来文教昌明的盛世。
到那时,他们的子孙将泯然众人,再难保有如今高高在上的特权。
......
至于阻挠此策?除非天下百万读书人同心协力拒不执行。但——
【这可能吗?】
想到新科举中对那些教化有功的州才、秀才的特殊优待,宋濂等文臣脸上不禁浮现苦涩笑意。
【绝无可能!】
【在官位未至我等这般高位前,甚至尚未入仕之时!】
【天下尚未取得功名的文人学子,根本不会考虑如此长远之事!】
【他们唯一在意的,是如何通过科举,如何踏入仕途,如何登上高位!】
正如千万富豪会思索如何理财投资,
而尚未致富之人,满心只想着如何成为富豪。
天下文人眼中,唯有教化任务带来的眼前利益,至于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他们视而不见。
即便看见,也会假装未见。
这些老祖宗连自身能否做官都未可知,谁会在意数十上百年后子孙的仕途?
【阳谋!】
【 的阳谋!】
【这位圣人仓颉氏,当真摆出了一个我等无法 的阳谋!】
【难道他真不在意子孙后代将面临的竞争?】
【也是,既得圣人仓颉氏之名,只要子孙不像孔家那般 人怨,世代富贵这确实是能让天下百姓共同称颂的圣人之举!!!
当宋濂等文官还在犹豫时,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茂等一众武将勋贵已率先向朱元璋行礼庆贺:
“恭贺陛下,大明教化盛世近在眼前!!!”
“陛下圣明,大明文教必将超越古今!!!”
“末将全力支持此教化之策,必能功成!!!”
“说得对!若推行此策,大明子民皆可读书识字,皆有资格参与科举!!!”
“恳请陛下推行此教化大计!!!”
……
众武将高声疾呼,声震殿宇。
他们虽是武人,却不乏明眼之辈。许多人都看出此策推行数十年后,将对文官子孙造成深远影响。
然而,这与他们何干?
武将世家,子孙世代以军功立身。若弃武从文,反惹人耻笑。天下百姓皆可读书科举,对将门影响有限,却能让文官后辈根基动摇——如此好事,岂能不鼎力支持?
朱元璋未理会武将们的喧嚷,目光扫过文官队列,再度发问:
“诸位爱倾,对此教化之策有何见解?”
此番问话,已透出寒意。
宋濂等人浑身一颤。先前迟疑不答已是失仪,若再拖延,少不得要受廷杖之刑。众文官慌忙俯首:
“臣等对此策绝无异议!!!”
“此乃教化万民的旷世良策!!!”
“陛下圣明!千古未竟的教化大业,终将由陛下成就!!!”
殿内群臣纷纷献上贺词,各种溢美之词此起彼伏。
宋濂等文官在短暂的失态后,已然明白朱元璋与仓颉氏设下的乃是无解之局。纵使心中万般不愿,此刻也不得不暂时认同这项教化天下的方略。毕竟若当场反对,只怕龙颜震怒之下,谁都讨不得好。至于日后能否另寻对策,只能从长计议。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