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局在朱元璋的强势改革下接连震荡。六部尚书品级由正三品擢升至正二品,中书省与丞相之位尽数裁撤,朝堂格局为之一新。
然此番变动终究未脱官场窠臼,权柄流转仍在文武百官之间。直至农学院横空出世——正二品院长领衔,下设三位正三品副院长、五位正五品系主任,更有正七品讲师与毕业即授正九品的学子。此等建制,已堪与六部比肩。
尤为骇俗者,农学院 皆由院内自决,仅需呈报天子备案。加之执掌者乃当世圣人神农氏,纵是六部重臣亦须执礼相待。
殿中群臣目光灼灼,暗自盘算如何在这新辟疆域分得权柄。将子弟送入农学院,恰似栽种政坛新苗——他日或为七品讲师,或晋五品系主任,乃至位列三品副院。若蒙圣人青眼收为门生,更可跃升圣贤世家,光耀门楣。
曹国公李文忠率先拱手:敢问农学院招录何时开启?犬子敏而好学,愿投门下!西平侯沐英随即应声:末将亦有幼子,素慕农桑,甘为学院一学子!
文武百官纷纷进言,争先恐后地想要将自家子弟送入农学院求学。
各家都有次子需要安置,长子继承爵位后,次子若能进入农学院修习,结业后至少能获得正九品官职。
若能留校担任讲师,便可晋升正七品;若是更进一步当上系主任,更是能得正五品官衔。这对各家次子而言,确实是条不错的出路。
祭台上,燕长倾透过当康面具扫视着满朝文武,声音沉稳有力:农学院将于明年三月正式招生,招收九至十二岁学子。
除各县选拔三至五名农家子弟参加入学考试,最终每县录取一人外,京师另设百个考试名额,具体分配由陛下定夺。
获得考试资格不代表必然录取,成绩不合格者照样不予录取。
这番严苛的要求反而让群臣更加振奋。标准越高,学子的含金量就越足,自家子弟若能考取,自然更为珍贵。
众臣纷纷表态:
圣人言重了,能有机会已是莫大恩典。
若考不上是自家孩子没本事!
不过若能略透考试方向,那就更好了......
燕长倾面色如常。他深知教育无法绝对公平,因此只求相对公平——确保各县至少录取一人。即便透露考试方向,这些自幼耳濡目染农事的农家子弟,在考核农作物种植等实务时,依然比官宦子弟更具优势。
即便给这些官宦子弟提前准备的时间,他们也难以胜过从小跟随父辈在田间劳作的农家孩子。
当然,若真有人能在短短数月内恶补出堪比农家子弟的本事,那农学院自然要将其收入门下!
毕竟,能在几个月内掌握别人数年积累的农耕经验,这样的孩子即便不是天才,也必定天资过人。
如此人才,农学院若不招揽,难道要拱手让给儒家不成?
想到这里,燕长倾淡淡开口:
“农学院的入学考试,考的无非是粮食种植、农田耕作的学问。”
“若对庄稼耕种之事熟悉,通过考试的机会自然更大。”
此言一出,殿中文武百官、勋贵侯爵纷纷暗自盘算,回去后该如何让自家孩子恶补农耕知识。
毕竟他们的子嗣虽非个个娇生惯养,但大多不曾下田劳作。
甚至许多官员自身,对农事也不过略知一二。
当下便有不少人决定回去聘请老农,临时教导子嗣,以便来年顺利通过考试。
农学院之事议定后,燕长倾下令将三十六石土豆搬入特制地窖储存,待来年开春再种第三茬。
望着被搬走的土豆,朱元璋看向汤和,沉声道:
“鼎臣,你率五万京军驻守农学院,日夜巡查,严防宵小之徒!”
“土豆封存之地,除农学院院长或持朕圣旨者,任何人不得靠近!”
“违者,准你先斩后奏!”
尽管农学院已有五千锦衣卫驻防,但朱元璋仍觉不足。这三十六石土豆乃国之祥瑞,容不得半点闪失。
“臣领旨!”汤和毫不犹豫应下。
众臣对朱元璋派国公率重兵把守农学院之举毫无异议。
在他们看来,亩产三十六石的土豆,配得上这般阵仗。
然而,望着逐渐远去的土豆,群臣心中仍不免痒痒。
毕竟亩产三十六石的祥瑞,文武百官们说不心动、不想亲自种一些尝尝,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有朱元璋坐镇,他们眼下注定无法得到土豆。
恐怕至少要等到第三季土豆收获后,这些王公大臣们才能分到一两颗土豆。
......
祭台上,燕长倾望了望西沉的落日,转身对朱元璋发出邀请:陛下与诸位大人今日不妨在农学院留宿?正好可以欣赏农学院的夜景。
朱元璋闻言顿时来了兴致。虽然农学院建造初期他常来视察,但自整体竣工后,他还未曾完整游览过这座学院。
那就依先生所言。朱元璋欣然应允。
文武百官自然没有异议。此刻农学院内锦衣卫与府军层层戒备,外围更有三十万京军巡逻,其安保之严密甚至超过了皇宫大内。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