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故意不点破答案,正是为了引导朱元璋或朱标、朱棣等皇子亲口说出 。若由他直言,难免被视作刻意针对儒家——毕竟他屡次贬斥儒家的态度,众人皆知。
唯有让皇帝与皇子们自行参透,这答案才更具分量!
朱标怔住,朱棣愕然,朱樉、朱棡等人亦面露惊色。
儒家?
竟是儒家掌控着舆论话语权?
天子的权柄竟不及儒家?
朱标尤其难以置信。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教导,堪称儒家门徒,却从未想过儒家竟能僭夺天子之权!
儒家……真有这般能耐?
朱元璋没有在意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震惊的神情,目光凝重地望向燕长倾,沉声问道:
朕可以确定掌控舆论的势力,唯有儒家!
但正如老四所言,儒家虽势大,却大不过整个大明!
朕坐拥万里江山,统御六千万黎民,一言可动天下!
为何在舆论掌控上,竟不如儒家?
朕实在想不通儒家是如何从朕手中夺走舆论主导权的!
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2+5】和【】两组数字。
他神色平静地解释道:
关键在于发声者的数量差异。
陛下能号令天下,让六千万百姓知晓圣意,靠的是什么?
朱元璋闻言如遭雷击,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
燕长倾指着【2+5】说道:
靠的是两万文官和五万胥吏。
陛下的旨意能传遍天下,正是通过这些官员推行。
他们附和圣意,推行国策,引导舆论。
百姓的言论导向,皆由这些官吏掌控。
这就是掌握舆论的方式。
他转而指向【】,提高声音道:
而天下儒生与学子,总数约在五十万至百万之间。
“这些文人儒生,皆可视作儒家之喉舌!”
“陛下可借两万文官与五万胥吏之手,引导大明舆论走向。”
“使千万黎民依从朝廷旨意,听从文官胥吏安排,决定该说什么、该赞成什么、该反对什么。”
“然儒家却能通过数十万计的文人士子,左右天下舆情。”
“令大明百姓皆按其意愿认同观点、发表看法、驳斥异见!”
“同一政令,同一事件,或许仅有一名官吏偶尔称善,却有七八儒生终日诋毁。”
“诸位以为,百姓究竟会信谁之言?”
“更关键者,这两万文官与五万胥吏,骨子里仍是儒家门徒!”
“若陛下政令有损儒家利益,损害其切身好处。”
“这些朝廷命官是否仍愿忠心充当陛下喉舌,恐怕犹未可知。”
“若说天子威信乃两万文官、五万胥吏所代表的朝廷公信总和。”
“那么儒家之影响力,则是千年积淀与当世数十万儒生个人威望的共同体现!”
“两相比较,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至此,诸位当明白为何舆论权柄始终握于儒家之手。”
......
朱元璋与马皇后相视颔首,太子朱标及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皆恍然顿悟。
原来如此!
舆论权柄的掌控之道,竟这般直白却又合情合理!
所谓话语权势之强弱,全在于有多少人愿为你的言论摇旗呐喊。
集举国公信于一身,坐拥两万文官、五万胥吏为喉舌。
通常情况下,天子理应掌握最大的舆论话语权。
然而儒家拥有数十万乃至近百万的文人书生和儒家学子,他们坚定不移地为儒家发声。
正是这庞大的文人群体,构成了儒家掌控舆论话语权的坚实基础。
因此,儒家能够窃取并掌控本属于天子的舆论话语权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要这数十万儒家学子不倒,儒家就能牢牢把握住这份话语权!
又有谁敢让这数十万儒家学子倒下呢?
无人敢为!
前朝不敢,今朝亦不敢。
因为一旦失去这数十万儒家学子,朝廷治理天下的官吏来源将几近枯竭。
若没有年轻官吏作为新鲜血液持续补充进大明朝廷,
那么很快,大明就会因缺乏足够官吏治理天下、维持秩序而陷入大乱!
届时江山倾覆、社稷易主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
或许历史上并非无人察觉儒家掌控天下舆论话语权的事实,
但要认识到这一点,此人必须是饱学之士、才华横溢之辈。
而这样的才学之士从何而来?
自然是研习儒家经典,接受儒家文化熏陶,在儒家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
但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饱学之士,会去揭露儒家掌控舆论话语权的事实吗?
绝不会!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自绝于天下文人,
更重要的是,这将切实损害自己及后代作为儒家学子群体的利益。
正如那句老话: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或许会有个别儒家叛逆者认识到这一点并试图揭露,
但区区几个叛逆者如何能撼动整个儒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