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只能看出这两个故事的表面联系,对于深层的本质却完全摸不着头脑。
燕长倾见状不再绕弯子,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醒目的【舆论话语权】五个大字。
曾子 和三人成虎这两个故事的核心,就在于舆论二字!燕长倾面向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以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解释道。
所谓舆论,就是大众的言论。它代表着社会群体对特定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和看法的总和。
个人或团体发表的言论会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像故事里那些传播谣言的人,他们通过言论影响了曾母的判断和魏王的信任。
这就是舆论的力量!
掌控舆论就意味着掌握话语权。拥有话语权的人可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真假对错全由他们说了算!
......
朱元璋、马皇后与诸位皇子都露出思索的神情。特别是朱元璋,立即联想到最近民间流传的负面舆论。虽然通过锦衣卫早已知晓自己被比作暴君,但面对全国文人的集体非议,即便是皇帝也无可奈何。
暂且不论他是否有能力做到,即便他当真做到了,那么在他完成此事之后,即便他原本并非暴虐之君,此刻也必将沦为桀纣之流!!!
因此,明知天下数十万乃至百万文人书生暗中讥讽他为暴君,甚至为胡惟庸、李善长等人鸣冤,朱元璋也只能咬牙隐忍。
面对这般局面,他唯有不断颁布告示,向天下人昭示胡惟庸、李善长等人谋逆的铁证。
他竭力想让天下文人相信,自己并非滥杀无辜,而是依法惩处,罪有应得!!!
然而,对于他的解释,天下文人不仅毫不买账,反而愈发认定朱元璋是在稳固权势后,急不可耐地诛杀功臣!!!
在文人书生的眼中,若朱元璋当真光明磊落,未曾滥杀,又何必屡次发布告示?
如此频繁地颁布告示,分明是心虚作祟!!!
至于告示上罗列的罪名,必然是朱元璋凭空捏造、恶意构陷!!!
韩国公、胡丞相等人果然蒙冤,我等必须为他们伸张正义,绝不能让开国功臣含恨而终!!!
一时间,民间文人为胡惟庸、李善长喊冤的声音愈发高涨。
当朱元璋翻阅锦衣卫呈上的密报时,几乎气得昏厥。
,他颁布告示列举罪证,文人却指责他心虚;若他不发告示,文人又骂他残害忠良!!!
横竖都是他的错,无论如何都逃不过文人的口诛笔伐!!!
事实上,朱元璋此次前来,本就存了向燕长倾求教的心思,想看看他对此事有何良策。
不料,今日《屠龙技》讲授的内容,竟恰好与此相关。
意识到这一点后,朱元璋听得愈发专注。
讲台上,燕长倾目光扫过下方的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继续问道:
“正如方才所言,掌控舆论者,便掌握了话语权,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假乱真。”
“那么,如今天下的舆论话语权,究竟掌握在何人,或何种团体手中?”
燕长倾此问一出,朱元璋顿觉思绪翻涌,似有所悟,却又如隔薄雾,难以抓住关键。
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亦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天子显然不在舆论话语权的掌控者之列!】
【若天子已掌握舆论,燕先生便不会特意提出此事。】
【那么,究竟谁有资格掌控这舆论话语权?】
【从曾子 与三人成虎的典故看,传播谣言的百姓和进谗言的奸臣似乎主导了舆论。难道话语权竟在他们手中?】
【这倒让人联想到父皇设立的督察院——那些御史不正是负责收集民间舆论,风闻奏事吗?】
【如此说来,督察院御史是否就是舆论话语权的掌控者?】
......
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各自沉思,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片刻后,燕长倾见众人若有所思,开口道:哪位殿下愿意说说,谁在掌控舆论话语权?
他看向燕王朱棣:燕王殿下以为如何?
朱棣起身迟疑道:按典故来看,似乎是百姓和奸臣在操控舆论。但这显然不合常理——既是天子之权,怎会由他们执掌?
燕长倾示意朱棣落座,未置可否。
随后目光转向跃跃欲试的楚王朱桢:楚王殿下似乎另有见解?
朱桢自信起身:......
朱桢沉声道:督察院御史掌控着舆论导向的关键,他们负责收集民间疾苦、监督百官言行,并将这些信息呈报给陛下。换言之,天下民声都要经过督察院筛选,御史们决定着哪些声音能够上达天听。
他们完全掌控着陛下能听到什么消息的权力!
这难道不是掌控舆论话语权的明证吗?
此言一出,朱元璋顿时眉头紧锁。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