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此处,朱元璋终于明白燕长倾所谓“无人侵吞百姓十五文”的真意。
“当大明境内物价持续全面上涨,宝钞普遍贬值,这种现象便称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市面上流通的大明通行宝钞数量过多。”
“简而言之,就是陛下印发的大明通行宝钞超出了实际所需!”
“这直接导致宝钞贬值,购买力持续下滑。”
“最终损害的是朝廷在百姓心中的信誉。”
燕长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
【过量发行宝钞的恶果】
朱元璋虽然对物价总水平购买力这些术语一知半解,但抓住了两个关键:
其一,百姓的损失并非遭人窃取;
其二,宝钞印发必须有所节制。
这意味着他再不能随心所欲地印钞,也无法凭空获取巨额财富了。
请教先生,该如何化解这场通胀危机,重振朝廷威信?
朱棣敏锐地抓住核心问题。他明白当务之急是解决问题,理论可以慢慢钻研。
燕长倾提笔在公信力下方写下两组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燕长倾转向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继续阐述道:
所谓通货膨胀,即社会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其直接成因在于朝廷发行的大明宝钞数量,超出了市面流通的实际需求。
具体表现为:物价攀升、宝钞缩水、经济过热。
究其本质,实为社会总需求远超总供给!
稍作停顿后,燕长倾以琉璃珠为例详加说明:
譬如我仅有十颗琉璃珠,原价百文一颗。楚王与齐王各持千文,皆欲多购。
为购得琉璃珠,二位殿下不得不抬价竞买,致使二百文仅抵原价百文。
此即需求总量超越供给总量之理。
听闻此喻,朱元璋等人皆现顿悟之色。
【原来供不应求便是此意!】
【若市面货物充足,令百姓皆可按原价购得所需,或可消弭通胀?】
见众人了然,燕长倾颔首续道:
若我持二十颗琉璃珠,仍售百文一颗。
纵使楚王耗尽千文,亦难购尽。如此,齐王自无需加价争购。
如此一来,一千文的宝钞仍能像从前一样,以一百文的价格购得十颗琉璃珠。
一千文宝钞的实际价值与原先相同,并未出现贬值现象。
既然宝钞没有贬值,大明百姓自然不会觉得陛下和朝廷在 他们。
这样一来,百姓对陛下和朝廷的信任度将重新提升,恢复至百分之百的公信力!
用大家最熟悉的话来说,就是民心不失!
民心不失意味着陛下和大明的公信力依然稳固,百姓仍会一心向着陛下和朝廷,继续拥护大明。
如此,大明的江山社稷自然坚不可摧。
这便是解决通货膨胀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步——保供给!
确保大明社会的总供给能够满足百姓的总需求,两者保持平衡!
燕长倾刚说完第一步,太子朱标便急切地问道:“那第二步呢?”
燕长倾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
“第二步,就是少发行!”
“前面已经提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陛下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数量过多,超出了社会流通和交易的实际需求。”
“因此,必须减少宝钞的发行量,缩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措施。”
“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减少市面上流通的大明通行宝钞数量。”
“当流通的宝钞数量减少后,其价值自然会回升。”
“还是以琉璃珠为例。”
“如果楚王、齐王手中的宝钞减少到七百文,贬值的程度就会比一千文时轻缓。”
“但无论是保供给还是少发行,朝廷都必须采取温和手段,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或简单粗暴。”
“否则不仅无法解决通货膨胀,还可能引发民怨!”
“到那时,别说恢复公信力,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
(经过燕长倾如此详尽的说明,众人对通货膨胀的根源、表现及影响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片刻后,晋王朱棡指着燕长倾身后宣纸上的通货紧缩四字发问:先生,这通货紧缩又作何解?
虽然从字面意思及先前对通货膨胀的解释中,朱棡已对通货紧缩有所揣测,但事关治国要术,他丝毫不敢妄自揣度。若因理解偏差导致施政失误,损害大明朝廷威信,后果不堪设想。还是聆听燕先生讲解更为稳妥。
燕长倾对朱棡的提问并不意外,即便无人发问,他也会继续讲解通货紧缩。这两种经济现象犹如孪生兄弟,必须对照说明,否则矫枉过正,难免陷入另一种困境。
通货紧缩,恰与通货膨胀相反,指的是物价总水平持续普遍下跌的经济现象。燕长倾解释道,其直接成因在于朝廷发行的大明宝钞数量,少于市面流通所需。
具体表现为:物价持续走低、市况萧条、经济衰退。究其本质,实为社会总需求不及社会总供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