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让父皇继续纠结下去,结果可能是放过燕长倾,也可能是直接下令处死!
朱标还未听完燕长倾的《屠龙技》,岂能让父皇杀了他?!
为避免后者发生,朱标当即笑着替朱元璋开口道:
燕先生言重了,方才不过是父皇的玩笑话,还望先生莫要介怀。
说实话,也唯有朱标敢这么说,也唯有朱元璋能容忍。
若换作其他朝代的太子,胆敢代天子发言,甚至说天子的话是玩笑。
那这太子就得考虑:是立即起兵逼宫 ,还是当场自刎以证清白了?!
因为在天子眼中,太子此举分明是图谋不轨!!!
身为太子竟敢图谋不轨,罪该万死!
朕没有这样的儿子!!!
纵观古今,从未有哪对 与储君能像朱元璋和朱标这般君臣相得,父慈子孝。
历朝天子无不紧握权柄,对东宫太子百般提防。
太子若与重臣往来稍密,便疑其图谋不轨,欲夺君权!
轻则训斥,重则废储!
可朱元璋与朱标却截然不同——莫说结交重臣,满朝文武本就是东宫詹事府的班底。
这位太子行使的,分明是天子之权!
说朱标是影子皇帝亦不为过!
坊间戏言流传甚广:
若朱元璋听闻朱标欲 ,第一反应定是再拨数十万精兵。
再将最能征善战的武将、最足智多谋的文臣尽数派去辅佐。
剩余庸碌之辈自缚请降。
最后老朱亲自拟好禅位诏书,备妥合身龙袍,大开宫门扶着儿子登基!
虽是笑谈,却透着七分真。
这般父子情谊,倒与后世企业家父子相似——
当儿子对董事长父亲说:我想坐您的位置。
若见儿子确有才干,父亲多半爽快应允:明日董事会就交给你。
贪 位?
巴不得早点卸担子逍遥快活!
正因如此,即便朱标出言顶撞,朱元璋也只是轻哼作罢。
但若燕长倾在太子递过 后仍不知进退......
纵是奇才,朱元璋也容不得他再三挑衅。
见朱标眼色示意,燕长倾会心一笑:如此便好。
他深谙事不过三之理,未再纠缠凌迟之事。
敢问先生,可有良策根除藩王之患?!
朱棣从次席起身,向燕长倾恭敬行礼。
在他看来,既然燕长倾能洞悉宗室制度的弊端并提出对策,想必对藩王问题也定有良方。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众皇子皆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望向燕长倾。
确有良策。
燕长倾从容应答。
朱棣喜形于色,当即深施一礼:恳请先生赐教!
众皇子亦纷纷起身行礼:请先生指点迷津!
朱元璋虽未言语,眼中却闪烁着期待。
其实很简单——削夺藩王兵权。
正如《屠龙技》所言,权源于力。兵权在握,藩王才有染指其他权柄的可能,才会形成割据之势。
若只保留其荣华富贵,自可杜绝内乱之患。
不过...
燕长倾意味深长地看向朱棣:如此一来,藩王便再无力为朝廷戍边卫国了。
历史上朱棣正是如此行事!
他因削藩之事而起兵,登基后同样担忧其他藩王效仿自己 。
为杜绝藩王作乱的可能,朱棣借故彻底收缴了诸王的兵权。
作为补偿,他大幅提升藩王的其他待遇,甚至将宗室当作猪猡圈养,最终导致大明背负沉重的宗室供养负担。
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顿时面色阴沉。
秦王朱樉忍不住拍案道:这不就是变相削藩吗?!
失去兵权的藩王与遭削何异?!
虽然他们身兼假太子身份,但本质上仍是藩王。
既然涉及藩王利益,自然要据理力争。
毕竟若最终不敌大哥朱标,至少还能保住藩王之位作为退路。
不错,正是削藩。
燕长倾坦然承认。
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之策?!
晋王朱棡眉头紧锁,脸色铁青地质问。
他与朱樉想法相同——既要争夺太子之位,也要保留藩王身份作为保障。如此不论成败,皆可立于不败之地。
从西周至大唐,历经数千年光阴。
藩王之祸循环往复,从未断绝。
纵是周天子、汉高祖、晋武帝、唐玄宗这等雄主,尚且无法解决此患。
殿下何以认为微臣能想出万全之策?
若真有妙法,历代先贤早已施行,何须等到今日。
燕长倾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当然,他并非真无对策。即便古今未有良方,后世未必没有解决之道。只是时机未至——此刻即便提出,朱元璋未必采纳,诸王也未必遵从。
燕长倾决定暂时保持沉默,毕竟眼下大明藩王制度的隐患并不会立即显现。
只要朱元璋或朱标在位一日,藩王制度的潜在危机就不会爆发。
待到将来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诸位皇子不得不着手解决藩王制度隐患时,他再提出相应的对策也不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