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藩王,自当为父皇分忧,为封地百姓尽责。”
“圣贤书要读,政务要学,兵法更要通晓。”
“虽难成名医,但日后或可召集天下名医,编纂一部惠泽百姓的医书。”
朱标郑重点头:
“定能造福苍生!”
“届时为兄必倾力相助,太医、名医随你调遣!”
朱橚拱手致谢:
“多谢大哥。”
......
与朱橚叙罢,朱标又同朱桢、朱榑谈起他们昔日的志向。
暗室中的朱元璋越听越是惊诧。
【这到底是谁的儿子?】
【莫非标儿才是他们的爹?!】
【为何标儿对每个人的志向都了如指掌?!】
【这群混账东西,怎么从未向朕透露过他们的志向?!】
【朕既不狰狞,也不噬人,为人子者有何志向不能对父亲明言?!】
【纵使要做卫青、霍去病那般名将,或为孙思邈那般神医,难道朕还会阻拦不成?!】
朱元璋越想越恼,投向朱标的目光中不禁带上了老父亲特有的怨念。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包括太子朱标,都是他朱元璋的血脉!
可这些儿子们的心事志向,竟只肯与长兄倾诉,对他这个父亲却三缄其口。
更可气的是,根本无需他这个父皇表态,朱标便以长兄身份全数支持弟弟们的志向。
这让他这个父亲平白少了许多为人父的欣慰。
【况且为何每次谈心都在星夜?!】
【莫非繁星满天时更宜倾诉志向?!】
老皇帝眉头紧锁,暗自思忖。
从次子朱樉到七子朱榑,他注意到每次朱标与弟弟们畅谈志向,总在星河璀璨之夜。不是偶遇未眠的弟弟,就是安慰受罚的皇子,而后兄弟二人便在星空下倾心相谈。
【看来朕也该择个良宵,与皇子们来场星夜叙话了......】
朱元璋捋着胡须,认真考虑起这个主意。
......
当朱标温声细语,如数家珍般道出诸位皇子年少时的志向时,原本与他日渐疏远的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仿佛又回到了手足情深的往昔。
这些成年后渐生隔阂的兄弟,因彼此了解了对方最初的抱负,关系竟比往日更为亲密。毕竟诸多猜忌与试探,往往源于对彼此本心的陌生。
猜忌与试探一旦暴露,便会化作隔阂与防备!
而戒备与警惕一旦显露,又会招致更多的怀疑与试探!
如此反复,最终双方渐行渐远,甚至从至亲挚友沦为仇敌!
正因如此,朱标素来习惯直言不讳。
譬如眼下。
“樉弟,你对我的太子之位,或者说父皇的皇位,其实也有自己的心思吧?!”
此言一出,原本谈笑风生的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骤然噤声。
朱樉笑意渐敛,缓缓转头,神色惊疑地望向讲台前仍面带温和笑意、目光却无比认真的朱标。
朱棡、朱棣等人亦齐齐侧目,以错愕震惊的眼神注视着突然抛出如此惊人话语的朱标。
“大哥,此话从何说起?!”
周王朱橚肃然开口——这般言论,在皇家兄弟间绝非儿戏。
朱标摇头:“并非戏言。不止樉弟,棡弟恐怕也有此念吧?”
他目光转向朱棡,眼中同样透着郑重。
朱樉与朱棡沉默以对。
“今日唯有兄弟在场,大可畅所欲言。”
“无论是对太子之位还是父皇的皇位有想法,皆可直言不讳。”
“不必遮掩,更无须顾虑。”
“连《屠龙技》这等大逆之学我等都共听了,相较之下,对权位有些念头反倒不值一提。”
“我只想知道——是否因我这兄长或太子有何失当之处?”
“但太子之位不易坐,父皇的皇位更难担。”
“或许你们心中的权位,与真实情形相去甚远。”
“不妨说说你们的想法,我们以你们的愿景对照我的经历,共同辨明虚实。”
“你们当真认为自己能超越我或父皇,成为更卓越的太子,乃至天子?!”
“若你们真有这般能耐,未来的储君之位、 之位交由你们,又有何不可?!”
朱标直率的话语在教室内回荡,传入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耳中。
暗室内的朱元璋目睹此景,瞳孔骤缩,满脸震惊。他原以为需替朱标压制诸皇子因《屠龙技》滋生的野心,稳固其太子之位。未料朱标竟抢先一步,直面朱樉、朱棡摊牌!
朱樉与朱棡沉默不语,朱标亦不催促,只是静候回应。朱棣、朱橚等 言又止。
许久,朱樉抬首直视朱标,苦笑道:“论为兄、为太子,我心服口服。”
“可我不甘心。”
“或许我难比大哥与父皇,但为何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便断定我不配为储君?!”
“纵使最终失败,也该让我试过、拼过,再判我不堪大任!而非仅因嫡庶之别,直接扼杀我的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