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他暗中布局多时,故意纵容胡惟庸的种种恶行——
只为编织一张能彻底废黜丞相制度的大网!
此事除他与搜罗罪证的锦衣卫外,无人知晓。
讲堂内,秦王朱樉高声应答:百官权柄皆出自天子,岂能与皇权等同?更遑论僭越!
燕长倾笑而不语,转而环视众皇子:诸位殿下也这般认为?
太子朱标沉吟道:丞相之权...确有可能比肩皇权。
这一年来辅政的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胡惟庸对储君乃至天子的藐视。
胡惟庸时常驳回太子朱标的奏疏批复,连半句解释都欠奉,径直将自己的意见发往六部施行。
这般做派,令监国辅政的朱标深切体会到——相权竟凌驾于储君之权!
相权确可与君权比肩。朱标凝眉沉思,东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何止分庭抗礼?
但州县官吏之权,总不至于僭越君权吧?朱棣突然插话。这位燕王能道出曹操作例,全赖道衍和尚平日讲述的藩王掌故。
曹操挟天子的典故一出,殿内诸皇子顿时恍然。虽说太傅们总将曹孟德作反面教材,但朱樉、朱棡等人更在意的是权臣霸府的玄机。
......
燕王所言极是。燕长倾赞许的目光让朱棣胸膛微挺,秦相吕不韦、李斯,唐相李林甫,宋时贾似道、史弥远、秦桎,哪个不是群臣只拜丞相不朝天子?
燕长倾列举诸多事例,指出丞相之权常与天子之权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其上,令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皇子瞠目结舌。
他们从未想过,丞相竟能通过职权与天子分庭抗礼,乃至反制皇权!连提出曹操之例的燕王朱棣亦感意外。原以为此类情形罕见,不料历朝历代皆有丞相权倾朝野之事,尤以宋朝为甚。
众皇子心中暗恼:那些天子究竟如何执政?竟纵容臣权侵夺君权!
暗室内,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森然,对此毫不意外。
【丞相一职早该废除!】
【虽有贤相辅政,但权相更为常见!】
【历代皆有丞相僭越君权之例,若留此制,后世若遇庸弱之君,皇权必遭压制!】
【届时君不君,臣不臣,天子威严何在?!】
【为保朱家江山,必废丞相,永绝后患!】
燕长倾继续道:
“除丞相外,京师百官与地方官吏之权,同样可抗衡乃至压制君权!”
“如唐末节度使,拥兵自重,截留赋税,抗命不遵,致使天子诏令如同虚设。”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此弊,加之自身 夺权之经历,遂推行重文轻武之策,严限地方武将之权。”
“为避免地方势力再度演变为类似节度使那般与皇权抗衡,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的存在!”
“然而前文已述,仅凭天子一人之力难以维系如此庞大的皇权体系。”
“即便削弱了地方州府县官及武将的权势,天子仍无法真正掌控这部分权力。”
“若天子真能完全掌控,当初又何须将天下权柄下放?”
“当皇权总量不变,某处权柄削弱时,必有另一处权柄随之增强!”
“而真正获得权力滋养的群体,正是朝堂文臣集团,更确切地说——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文官集团!!”
“当地方权柄收归 ,转嫁于朝堂群臣之时。”
“此刻朝臣之权,实质上已与皇权无异。”
“北宋文彦博所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正是朝臣权柄等同皇权的最佳佐证!”
“由此引出关键:丞相之权、朝臣之权、地方官员之权,皆源自天子授命。”
“为何这些受权者竟能在特定时期与皇权分庭抗礼,甚至反制皇权?!”
太子朱标与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闻言俱是一怔。
随即陷入燕长倾提出的深邃之问。
【确实!】
【明明这些权柄皆出自天子。】
【为何受权者反能以天子所授之权压制天子?!】
【这岂非如同操纵天子左手击打右手般荒谬?!】
【左手打右手?!】
......
灵光乍现间,太子朱标与众皇子似有所悟,却难以捕捉那转瞬即逝的关窍。
恰似考前熟读经义,临场应试时却难将考题与所知相印证。
暗室中旁听的朱元璋亦陷入沉思。他先前只察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却未深究相权何以能威胁皇权。
或许,他从未像此刻这般触及问题的核心。
......
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们面露困惑时,燕长倾轻笑着点拨道:
不妨回忆《屠龙技》首章要义。
再想想东汉曹孟德、唐末藩镇节度使、宋朝士大夫集团,三者有何共通之处?
朱标凝眉低语:
《屠龙技》开篇言明,武力即权力,权力源于武力。
清朗的声音在学堂内回荡。
朱樉眼中闪过明悟:
曹孟德挟天子令诸侯,坐拥雄兵数十万。
兵者武力也,武力即权力——有兵则有武,有武则有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