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这套制度足以避免重蹈汉唐覆辙——既无藩王叛乱之忧,亦无外戚干政之患。只是没想到,在解决旧疾的同时,竟又生出新的隐患:宗室俸禄负担过重。
父皇圣明!七位皇子齐声颂道。
圣明?咱若真圣明,就不会看不出这制度两三百年后会给大明带来的祸患!
朱元璋毫不领情,锐利的目光扫过太子朱标与其他皇子。
这宗室制度的问题,不是你们看出来的吧?
若真有这般见识,当初咱颁布这制度时就该提出来了。
父皇,其实是......朱标正要解释这是九品翰林院学士燕长倾的见解。
朱元璋抬手止住了对方的话头。
“咱不在乎是谁看出来的。”
“既然现在才借你们的口说出来,说明他在朝中连递奏折的资格都没有。”
“要么是个山野隐士,要么是个末流小官。”
“既然你们找到了他,那就自行处置。”
“怎么安排他,咱不过问。”
“但咱只有一个要求——既然他能看出大明宗亲制度的弊端,就必须给咱拿出个周全的解法!”
“这法子——”
“不许裂土封王!”
“不许外戚干政!!”
“更不许拖垮大明的宗室俸禄!!!”
“可还得让皇亲国戚们富贵荣华,吃穿不愁!”
“要是办不到……”朱元璋冷笑一声,“就让他提前三百年给大明陪葬!”
“咱要的,不光是能挑毛病的人,更要能治病的能人!!!”
“听清楚没有?!”
他凌厉的目光扫过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
“儿臣明白!”七人齐声应答。
话说到这份上,他们岂会不懂?只是燕长倾能否给出让父皇满意的对策,众人心里实在没底——这些严苛的条件,连他们召集幕僚连议数日都束手无策。
“明白了还杵着?!”
“等着咱给你们摆宴饯行吗?!”
朱元璋一甩袖子,像赶苍蝇似的轰他们退下。
“儿臣告退!”
待朱标等人退出殿外,朱元璋面上怒容顷刻消散。先前的暴跳如雷,不过是一场戏。
他唤来毛骧低声吩咐:“给咱盯紧了,太子他们何时动身去那地方,咱就何时启程。”
“遵旨。”
毛骧抱拳退下,身影没入殿外阴影中。
燕长倾站在门前,衣袍沾着些许泥土,目光扫过眼前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眉梢微挑。
他未曾料到,这几位会一同登门,专程向他讨教大明宗亲俸禄制度的改良之策。
“朝中能人辈出,韩国公李善长、丞相胡惟庸皆才智超群。”
“太子与诸位殿下不去请教他们,反倒来找我,是否有些不妥?”
燕长倾语气淡淡,隐约透着一丝不耐。
此刻,他更愿将心思放在后院的红薯藤与玉米苞上。
为培育这些稀罕作物,他特意将后院的小田扩至两侧,各辟十五平米,分别栽种红薯与玉米。
并非他不想开垦更多,只是种子实在有限。
去年所得的六个半土豆,切块催芽后,勉强种满最初的小田。
而木箱上缠绕的三根红薯藤,经他精心扦插,最终仅得十六株幼苗。
至于那三个半玉米苞,剥出的完好种子不过百余粒,成活率尚难预料。
这些作物关系重大,稍有不慎,或许再无机会获取。
朱标闻言,略显局促地笑了笑:“此事关乎大明国运,不便与百 议。”
此话半真半假。
国运之事,确需谨慎,但并非不可与朝臣商讨。
他们之所以没有将此事告知百官,是因为察觉到父皇与丞相之间暗藏尖锐矛盾。
这才是他们选择保密的关键原因。
“况且此事最初是由燕学士发现的,一事不烦二主。”
“燕学士既能看破大明宗亲制度的隐患,想必也已想好应对之策吧?!”
“而且这方案,总不至于重蹈汉之藩国叛乱、唐之外戚干政,或是如今宗亲俸禄拖垮国库的覆辙吧?!”
朱樉、朱棡、朱棣接连开口,语带试探。
“燕学士之才,在我等看来远超韩国公与丞相,与其问那些庸碌之辈,不如请教燕学士!”
“正是!满朝文武唯有燕学士洞悉此弊,足见其才智冠绝朝堂!”
“若父皇早知燕学士大才,哪还轮得到旁人占着丞相之位?”
朱橚、朱桢、朱榑也纷纷附和,将燕长倾捧得极高。
话里话外,燕长倾俨然成了碾压李善长、盖过胡惟庸的旷世奇才,仿佛天下离了他便黯然无光。
平心而论,被这群大明皇子如此吹捧,燕长倾倒也受用。
他向来吃软不吃硬,而此刻太子朱标与诸弟姿态放得极低。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