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他年轻时一样走投无路的乞丐,冲他怒吼,质问大明为什么不给饭吃、不给衣穿?!
不等他回答,那乞丐就拿起屠刀,举 旗,像他当年攻破元大都、 元朝一样,打下应天府,掀翻大明朝!
当然,这些只是最坏的设想。
燕长倾话音刚落,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他,眼中燃起希望的火苗。
不过即便最好的情况,大明最多延续两百年,三百年内依然难逃覆灭的命运。
燕长倾紧接着的这句话,瞬间浇灭了众人眼中的希望之光。
如今大明开国仅十二载,你们却已提前目睹王朝终将倾覆的结局。
历朝历代的太子皇子继位时,无不踌躇满志要开创空前盛世。
而你们尚未登基,就要为改变大明两三百年后的覆灭命运而殚精竭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燕长倾慵懒地倚在讲台上,望着台下呆若木鸡的朱标等人,嘴角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
他忽然明白,人生果然需要些波澜才够精彩。
过去一年谨小慎微,连个国子监祭酒都能对他指手画脚。
如今放下顾虑,即便面对当朝太子亲王,照样可以谈笑风生!
此刻朱标等人已无暇计较燕长倾的调侃。
【其他朝代的太子只需考虑如何缔造当世盛世,而本宫却要谋划改变两三百年后的国运。】
【究竟要如何抉择,才能让后世子孙免于 之祸?】
朱标心中苦涩,忽然觉得历朝太子与自己相比都黯然失色。
哪个朝代的储君能在开国之初,就预见数百年后的王朝终结?
绝无仅有!
唯独他能!
这并非他的功绩或能力所致,但终究是他提前窥见了命运的轨迹。
身为开国太子,此刻竟莫名背负起王朝倾覆的重压!!!
即便那场劫难真要降临,也是两三百年后的风云变幻。
可若让他——当朝储君、大明未来的天子,对数百年后的国运置之不理,他又如何配得上这东宫之位、这九五之尊?
因此,作为大明继承人,他必须扭转那注定的结局!
然而念头虽炽,真要问起对策,朱标却束手无策。
唯有 之忧如泰山压顶,令他窒息。
【大明初立,怎会转眼将倾?!!】
秦王朱樉拧紧眉头,同样被这阴云笼罩。
此时的朱樉尚未沦为后世史书里暴虐荒唐的藩王——那些恶行,皆因就藩后脱离父皇与兄长的约束,才逐渐滋生。
而今驻留应天的他,仍是那个被朱元璋与朱标严加管束的英武亲王。
既怀英武之气,自当忧虑国祚。
这江山不只属于太子,亦系着诸藩血脉。
若大明倾覆,他们的子孙岂能幸免?
即便不为己身,也该为后世筹谋。
【两百年!至多三百年,大明便要崩塌?!!为何如此!!!】
晋王朱棡瞳仁震颤,心底惊雷炸响!
史载中美髯威仪,智多近妖的朱棡,此刻尚未显露暴戾本性。
同朱樉一般,在父兄眼皮底下的他,纵有狠辣之心亦不敢妄动——朱元璋的屠刀从不念及骨肉。
唯有远离应天就藩后,他才会渐露狰狞。
此刻的他,智谋犹在,深知眼前荣华皆系于父兄。
而子孙福泽,更与国运休戚相关。
大明若亡,朱氏血脉必遭浩劫。
人无近患,必有远忧。
晋王朱棡原本并无近忧,亦无远虑。
然而燕长倾的出现,却将两三百年后大明可能面临的深远忧患,骤然摊开在众人眼前!
......
【这便是预测未来吗?!】
此刻的燕王朱棣,眼中虽有忧虑,但更多的却是对燕长倾所提及的“定量推演法”的浓厚兴趣。
【区区算学之术,竟能推演数百年后的天下大势?!】
【若在推行国策之前,先以此法推演其后数十年、数百年的影响……】
【是否便能判断一项国策何时利国利民,何时弊大于利?】
【进而择其利时施行,遇其害时废止?】
【如此,岂非能洞悉数百年后的兴衰,治今世亦治后世?!】
朱棣心跳加速,眼中光芒闪烁。
他仿佛抓住了未来!
原来预测天机,竟如此简单?!
无需道家天师的折寿窥命,不必佛门高僧的耗尽心力——燕长倾言罢神色如常,毫无疲态。
这才是真正的窥天之术!
此等神技,必须学到手!
朱棣目光灼灼地打量着燕长倾,暗自盘算如何习得此法。
至于大明两三百年后的危机?那是父皇与太子该深思的事。再不济,还有诸位兄弟共商对策。
他只需随波逐流,略表附和即可。
【今日强盛的大明,终有一日会如昔日大元般倾覆吗?】
【那时的百姓,又要陷入战火纷飞了吗?】
周王朱橚目光深沉,暗自叹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