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军的朱元璋见张定边势不可挡,慌忙下令旗舰转向避让。不料祸不单行,因急转舵导致战船搁浅!
朱元璋束手无策,附近又无援兵,眼看就要命丧敌手。
危急关头,常遇春挺身而出。
他立于了望台挽弓搭箭,沉声问道:“张定边何在?”
士兵刚抬手示意,箭已破空而出,正中张定边!
负伤的张定边无力再战,只得撤军。朱军将士仍被其威势所慑,竟无人阻拦,任其安然退去。
值得一提的是,传说《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桥段,正是以张定边为原型创作。
陈友谅败亡后,张定边誓不降明,遁入空门法号沐讲禅师。
洪武十年十月廿三拂晓,他在西霞山练武时,忽遇猛虎自岗上扑来……
张定边面对猛虎扑击,身形一闪避至侧方,手中禅杖猛然刺向虎肩。猛虎顷刻毙命,血溅当场。
关先生定下计策后返回营地筹备。数日后,宿主营地已集结四十余万大军。
刘福通帐内,关先生沉着脸问道:今日会盟,朱慕的黑旗军还未到?许先生皱眉回应:尚未抵达。他心中疑惑,朱慕明明承诺派三千精骑支援。
再等一日?许先生迟疑道。关先生冷声道:区区三千人马,不值当!他对朱慕的怠慢早已不满。
重阳佳节,宿州小山口。一座二十米高的祭坛巍然矗立,各路兵马在红巾军引导下就位。朱重八率领两千部众在外围驻守,汤和望着祭坛惊叹:三日竟能建成如此高台!徐达低声道:颍州人这是要立威啊。
朱重八却无心观礼,目光不断搜寻着小九的身影。忽然号角长鸣,远处出现整齐的军阵,肃杀之气令全场鸦雀无声。当看清来者旗帜时,有人失声惊呼:是颍州军!顿时全场哗然。
“颍州红巾?”
“刘大帅的兵马,竟如此严整,好生骇人!”
“原以为徐寿辉的兵已够强,不想刘大帅更胜一筹。”
“北面红巾谁不知刘大帅善战,朝廷精兵也照打不误。”
朱重八定神望向逼近的军阵,暗自心惊。
刘福通不愧首举义旗,行军间阵列丝毫不乱,当真了得。
但比起小九的兵,似乎还差些……
他眼前又浮现濠州城头所见——
那如臂使指的方阵,那视死如归的气势,那寒光凛冽的枪林,那排山倒海的刀锋……
如此强军,见之难忘。
故而对颍州红巾之威,他只是略感震撼。
颍州军阵终于就位,鸦雀无声。
这寂静如涟漪般扩散。
嘈杂的议论声渐次平息。
天地重归宁静。
至此各路人马齐聚,将祭坛团团围住。
“似个八卦阵?”徐达暗忖。
从高空俯瞰,红巾军确排成巨大八卦阵型,唯缺一角——本该是朱慕所部。
李武迈步登上祭坛。
他在刘福通麾下本不出众,只因嗓门洪亮才被选为司仪。
“诸位兄弟,今日会盟只为共抗脱脱,解徐州之围……大元立国八十载,汉人饱受欺凌八十秋,八十载血泪,八十载抗争……”
李武背诵着早已熟记的台词,“……然群龙不可无首,当推举盟主统领义军……现请各部推举代表登坛提名,得票多者即为盟主。”
关先生悄然出现在颍州军阵后方,环视各部义军,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
他早已盘算清楚:三十万义军分属六十余部,其中二十多部本就与颍州红巾渊源颇深。
加上这些日子游说的十余部,已有半数愿奉刘大帅为盟主。
军威震慑之下,中立者纷纷动摇,颍州红巾的强势令他们不得不重新考量,刘大帅的票数眼看就要大涨。
稳了!
关先生嘴角扬起胜券在握的笑意。
各营代表陆续上前唱票。
刘福通!
俺挺刘大帅!
徐寿辉!
天完皇帝!
......
随着票数累积,关先生的笑意逐渐凝固。
说好的盟友怎么临时变卦了?
他心头涌起不祥预感。
天完军阵中,徐寿辉志得意满。
论名望或许不及刘福通,但天完皇帝的尊号岂是寻常大帅可比?更何况他坐拥湖广富庶之地,这些日子不知封出去多少将军头衔,撒出去多少真金白银。
提着脑袋 图什么?荣华富贵才是正经!
老关啊,真当几句空话能抵得过实打实的官位银钱?徐寿辉戏谑地望向颍州军阵,迫不及待想看看关先生此刻的表情。
关先生面沉如水。
原本稳操胜券的局面竟变得胜负难料。
唱票过半,两人票数依然咬得死紧。
不妙!
关先生猛然惊醒——若僵持到最后,刘大帅的君子作风恐成致命伤!天完军定会全力支持自家皇帝,可大帅说不定会谦让弃权。
冷汗涔涔的关先生拔腿就往中军跑,必须赶在唱票前说服大帅。
可还没赶到帅帐,颍州军的代表已然出列。
竟是崔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