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便在高邮称帝,立国号为“周”,年号天佑。
此举颇为可笑,当时他尚未攻下泰州等地,仅据高邮一城便敢称帝,足见其政治短视。
而此时的朱重八在做什么?
他已带着徐达等人脱离郭子兴,自立门户,势力迅速壮大。同年,明帝国开国功臣李善长投奔朱重八,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不过,张士诚确实善战。
他在高邮称帝后,同年九月,元廷调集号称百万的大军围攻高邮,爆发了着名的“高邮保卫战”。
元末明初,类似的保卫战不少,如郭子兴的濠州保卫战、朱文正的洪都保卫战等。
但论传奇性,皆不及张士诚的“高邮保卫战”。
为何?
因为此战是首例被元军长期围困的城池攻防战,且与其他保卫战不同,高邮城孤立无援。
无论是濠州还是洪都,至少还有援军的希望,而高邮被百万大军围困三月,城中军民面对的只有绝望。
张士诚率领部下在绝境中坚守三个多月,始终未露败象,硬是拖到元军主帅脱脱遭朝廷猜忌,被元顺帝下诏革职发配吐蕃,途中赐 酒身亡。
脱离一死,号称百万的元军顷刻土崩瓦解,张士诚由此威震天下。
张士诚势力鼎盛时,疆域南抵绍兴,北越徐州直达济宁金沟,西控汝宁府、颍州、濠州、泗州,东临大海,幅员两千余里,拥兵数十万。
施耐庵曾受张士诚礼遇在其麾下任职,后发现张士诚目光短浅,攻占杭州后便沉溺享乐,遂悄然离去。但他始终铭记张士诚的知遇之恩,终生未入明朝为官。其着作《水浒传》中诸多人物原型皆取自张士诚部将,如童威、童猛、王英等。
张士诚后期,其女婿潘元绍与兄长潘元明变节降朱。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将二人化身为女性角色,并赋予其悲惨结局,足见愤恨之深。
虽出身寒微,张士诚却气度恢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深得民心。他死后,苏杭百姓仍世代感念,以致朱元璋对苏州人衔恨终生。
朱慕凝视着眼前的张士诚,脑海中闪过关于此人的种种记载。这位乱世枭雄野心有限,正是招揽良机。虽缺乏政治远见,却骁勇善战,作为将领再合适不过。此刻恰逢其野心初萌之际,正是收服的最佳时机。
张士诚,这名字是何人所取?朱慕突然发问。
张士诚一时怔住,他正盘算着如何向朱慕讨个名分好回盐城起事,不料对方却先问起自己的名字。
他摸不透朱慕的心思,赶忙答道:“俺出身贫贱,从小就没个正经名字,大伙儿都唤俺张四九。原本觉得没啥,可后来听说朱大帅您幼时也叫朱重九,后来却取了‘朱慕’这威风名号……”
“放肆!”
身旁亲兵见张士诚直呼主帅名讳,当即厉声呵斥,提刀就要上前。
朱慕笑着摆摆手:“俺过去是朱重九,如今是朱慕,就算当了黑旗军统帅,名字照样是给人叫的!”他向来厌恶避讳那套规矩,即便日后得了天下,也绝不许子孙搞什么文字忌讳。
张士诚眼底闪过钦佩。他虽是个粗人,却也知晓尊卑礼数,方才纯属说顺了口。见朱慕毫不计较,心中更生敬服——不愧是朱大帅,果然气度非凡!
“接着说。”马背上的朱慕语气温和。
“是!”张士诚挺直腰板,“俺听闻大帅的事迹后,便想着也要取个大名。可俺不识几个字,出发前特地找了盐城一个书生帮忙……”
朱慕闻言挑眉。果然与自己有关,可为何仍是“张士诚”?莫非前世这名字也是同一人所取?若真如此,那书生着实歹毒——这名字分明是让张士诚贻笑数百年!
“那书生与你有仇?”朱慕单刀直入。
张士诚愕然:“没、没有啊!俺们还有些交情……”
朱慕冷笑:“既无冤仇,为何要辱骂于你?”
张士诚听得一头雾水,疑惑道:“大帅,俺不明白,俺那朋友咋就骂俺了?”
朱慕耐心解释:“张士诚,你这名字单看每个字都不错,‘士’是好字,‘诚’也是好字,但合在一起就另有含义了。”
“《孟子》里有句话——‘士,诚小人也!’若换个断句念法(古时没有标点),就成了‘士诚,小人也!’”
“你那朋友是在暗指你是小人啊。”
历史上张士诚到死都不知其中玄机,但朱慕觉得他不可能不知晓,毕竟他身边也有忠心文人。只是这名字用了十几年,称王时也沿用此名,不便更改了。至于那个起名的文人,想必下场不会太好。
据说这事还影响了朱元璋对文人的态度,让他越发猜忌文人,后来做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其一是设立锦衣卫,其二是推行八股文。目的就是约束文人,防止自己像张士诚一样被文人戏耍。
“竟有这等事!”张士诚勃然大怒。
他诚心请人取名,事后还重金酬谢,没想到对方如此戏弄于他,实在可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