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月1日-3月31日
地点:“苟命号”飞船科研舱、观测甲板、核心通道
冰冷的金属舱壁泛着幽蓝的微光,每一道焊缝都在循环系统的气流中微微震颤,像是这艘逃亡飞船压抑的心跳。季勃达站在科研舱的中央控制台前,指尖悬在布满复杂纹路的操作面板上,指腹的薄茧蹭过冰凉的触控屏,留下转瞬即逝的温热痕迹。
2011年1月1日,凌晨00:03。
“苟命号”停泊在柯伊伯带外侧一片荒芜的星云边缘,船体已完全切换至全维度伪装模式,外壳模拟着小行星的岩石纹理与能量辐射特征,像一块镶嵌在宇宙尘埃中的不起眼碎石。科研舱内,十二盏应急灯呈环形排列,光线昏暗却精准地照亮每一台设备的核心区域,避免多余的能量损耗——这是季勃达定下的铁律,宇宙逃亡,每一分能量都可能是救命的稻草。
“能量储备剩余37%,高维能量样本采集进度0.01%,维度融合模拟实验第17次失败。”AI“零”的电子音毫无起伏地在舱内回荡,冰冷得像窗外的宇宙真空。
季勃达眉头微蹙,抬手揉了揉眉心,眼底的红血丝在昏暗的光线下格外明显。过去三个月,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在了科研舱里,超神学院系统在1月上旬解锁了维度融合技术的基础框架,可现实的壁垒远比系统描述的更残酷。他调出实验日志,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一群失控的萤火虫,红色的失败标识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半个界面。
“问题出在哪?”他低声呢喃,声音沙哑得厉害。连续的熬夜让他的嗓子像被砂纸磨过,每一次发声都带着细微的刺痛。
站在一旁的老陈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布满疲惫,手里攥着的实验报告边缘已经被反复摩挲得发卷。“季哥,还是高维能量的问题。”老陈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显然也是熬了好几个通宵,“我们采集的小行星矿物里,高维能量残留不足0.003%,就算用系统提供的提纯公式,转化率也只有1.2%,根本达不到模拟实验的最低阈值。”
季勃达的目光落在控制台旁的透明容器上,里面装着一小撮泛着淡紫色荧光的粉末,那是三天前采矿组冒着小行星撞击风险采集的核心矿物,经过七道提纯工序后,仅得到这么一点点高维能量载体。粉末在容器里安静地躺着,荧光忽明忽暗,像濒死的烛火。
“系统提示需要跨星系采集核心样本。”季勃达调出系统面板,淡蓝色的虚拟光屏在他面前展开,上面的提示文字闪烁着刺眼的红色,“目标区域标注在M78星云方向,距离我们当前位置约1.2光年,以‘苟命号’当前的引擎功率,单程需要至少八个月。”
“八个月?”老陈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看向观测窗,窗外是浓稠得化不开的黑暗,只有遥远的恒星散发着微弱的光点,“那片区域属于未知星域,没有任何星图数据,而且跨星系航行,暴露的风险会呈几何倍数增加。上个月我们遭遇的流浪文明探测器,距离还有0.3光年就触发了我们的伪装警报,要是在航行中遇到高阶文明的巡逻队……”
后面的话老陈没说,但季勃达懂。宇宙是黑暗森林,每一次跨星系移动,都像是在布满陷阱的雷区里裸奔。他闭上眼,脑海里闪过三个月前的场景:那艘流浪文明的探测器像一颗银色的梭子,带着冰冷的金属光泽划过宇宙,若不是当时及时关闭了所有非必要设备,把能量信号压制到宇宙背景辐射以下,恐怕他们早已成为黑暗森林里的猎物。
“不能冒这个险。”季勃达睁开眼,眼神恢复了惯有的冷静,“先想办法在周边星域寻找替代能源,采矿组继续深入小行星带,重点排查含有高维能量残留的星体,科研组这边,优化提纯公式,哪怕能提升0.1%的转化率也好。”
他顿了顿,指尖在控制台上快速敲击,调出飞船的能量分配界面:“从防御组和生活舱各抽调5%的能量,优先供给科研舱的提纯设备,告诉防御组,接下来三个月进入一级戒备,机甲小队每日两次外出巡逻,扩大警戒范围;生活舱那边,压缩非必要消耗,饮用水循环利用率提升到98%,食物配给减少10%,就说是我的命令。”
老陈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他知道季勃达的难处,一边是迫在眉睫的技术瓶颈,一边是如影随形的生存威胁,每一个决策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
1月15日,上午09:17。
季勃达裹着一件厚重的防寒服,站在观测甲板上,冰冷的舷窗倒映出他疲惫却紧绷的侧脸。窗外,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悬在宇宙中,橘红色的大气环流像一条条狰狞的巨蟒,在星体表面翻滚缠绕,无数冰晶颗粒在行星引力范围内形成一圈稀薄的光环,折射着遥远恒星的光芒,美得惊心动魄,却也暗藏杀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