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开文件夹。里面并非扫描的图片或PDF,而是纯文本文件,按照年份和主题分类,条目清晰,透着一股冷峻的秩序感。
_现场痕迹的“韵律”分析
陈默点开第一个文件。没有引言,没有废话,直接切入核心案例。
“八零年秋,东郊供销社盗窃案。现场翻动剧烈,但门槛灰尘无连续踩踏痕,仅内侧有半枚不完整鞋印,边缘清晰,无拖蹭。不合常理。”
“常规判断:内贼伪装,或多人作案分工。误判。”
“忽略点:门槛外侧下方三公分处,有极浅横向划痕,新鲜。结合内侧鞋印角度,推断作案者非‘跨入’,而是‘背身退入’,脚尖先抵住门槛内侧,身体后仰,借力滑入。为何?”
“现场照片显示,门槛正对柜台,柜台玻璃反光强烈。夜间若有微弱光源(如手电),背身入内可避免人影过早投射于柜台玻璃,惊动可能存在的守夜人(后证实当晚确有老会计临时宿于柜台后小屋)。”
“结论:痕迹位置与形态,非孤立存在。需结合光线、空间结构、甚至作案时潜在心理状态(规避风险)共同解读。此即‘痕迹韵律’,非简单动作叠加,而是有节奏、有目的的行为序列。”
陈默目光凝滞。这种将物理痕迹与环境、心理瞬间勾连的视角,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剥开了表象。他下意识地在脑中重构那个供销社现场,仿佛能看到那个黑影以一种别扭却极具目的性的姿势滑入门内。
_行为逻辑的“断层”识别
第二个文件,涉及一起情杀案。
“死者妻子供述稳定,悲恸真切,时间线清晰。表面无懈可击。”
“但提及案发前夜为丈夫整理出差行李时,她描述‘把那双他最喜欢的棕色皮鞋也塞了进去’。此细节自然,符合贤妻人设。”
“矛盾点:死者脚部有严重脚气,常年需用特制药膏,穿戴密闭皮鞋超两小时即不适。案发时值盛夏,出差地为南方,行程紧凑需大量步行。带棕色皮鞋?不合其行为习惯。”
“此为一处细微‘断层’。看似合理的叙述中,隐藏着与当事人核心行为模式相悖的异常。深入追查,果不其然,所谓‘整理行李’是伪造时间线,棕色皮鞋是她刻意放入,旨在误导侦查方向,制造丈夫按计划出差的假象。”
陈默指尖微动。他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无数询问,那些看似天衣无缝的供述背后,是否也存在着被忽略的、与人性底层逻辑相冲突的“断层”?林震的方法,直指谎言中最脆弱的部分——与本能和习惯的背离。
_动机的“冰山”模型
第三个文件,分析一系列看似无目的的街头破坏公物案。
“嫌疑人抓获,青少年,声称‘好玩’、‘发泄’。表面动机成立。”
“但破坏目标有选择性:多为新安装的阅报栏、新铺的人行道地砖、新移植的绿化植被。对更易破坏的旧设施反而忽略。”
“深入其家庭:父母均为老城区改造拆迁户,对‘新’事物抱有复杂抵触情绪,日常言谈中多有流露。嫌疑人潜意识中,将破坏‘新’物视为对家庭失落感的某种代偿,一种扭曲的认同。”
“动机非单一层次。表层的‘发泄’之下,连着深层的家庭情绪、社会适应不良、甚至时代变迁下的个体迷茫。侧写需挖掘动机‘冰山’水下部分,方能理解行为全貌。”
陈默感到一种震撼。这超越了简单的情财仇怨分析,将犯罪动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背景之下,解释力顿时深刻数倍。
“非典型”受害者的风险因子
第四个案例,一位口碑颇佳的中年教师遇袭。
“受害者社会关系简单,与人无争。典型‘低风险’目标。为何受害?”
“排查其隐秘行为轨迹发现,其每周三晚固定前往城郊一处偏僻河段‘夜钓’。该地点曾发生过几起未报警的抢劫案,受害者均选择破财免灾。”
“教师并非随机受害。其规律的、偏离常规安全路线的隐秘活动,使其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成为了‘高风险’个体。侧写中,对受害者‘非典型’行为模式的挖掘,与分析作案者同等重要。”
陈默意识到,过去自己侧写时,对受害者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社会属性。林震的笔记指出,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中都可能存在使其易受攻击的“风险密码”。
“场景重构”的极限推演
文件记录了一起悬而未决的失踪案。
“少女失踪,现场无打斗痕,物品整齐。似自愿离家。”
“但其书桌台历上,失踪当晚的日期被红笔圈出,旁有一个极小、模糊的墨水点,似笔尖悬停犹豫所致。”
“假设:她当晚确有约定或计划(红圈),但临行前产生犹豫或恐惧(墨点)。为何最终仍成行?推演:约定内容极具诱惑力或胁迫性;或有人在场催促。”
“结合其好友模糊回忆,失踪前几日,少女曾提及‘有个很有意思的笔友,可能要见面’。笔友身份成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