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整,国家刑侦中心地下最深层的模拟指挥中心。这里的规模远超之前小组赛的指挥室,环形布局,四面是巨大的电子屏幕,中央是可供四人协同操作的战术平台,各种接口和设备一应俱全,宛如一个微缩版的省级刑侦指挥部。陈默、何锋、周晴、赵刚四人走入其中,立刻被一种高度临场感的氛围包裹。
裁判组负责人早已在场,没有多余寒暄,直接指向主屏幕。屏幕亮起,显示出一份标着“绝密”字样的案件卷宗封面——“系列关键基础设施人员失踪案”。
“这就是你们最终的考题。”裁判长声音低沉,“这不是模拟,而是基于三年前一桩真实悬案的高度还原改编,所有细节均来自原始卷宗,但经过了必要的脱敏和处理。案件至今未破。”
真实悬案!高度还原!这个开场白让四人的神色瞬间凝重到极致。
“案件背景。”裁判长切换屏幕,显示文字和地图,“在过去十五个月内,本省三个不同的地级市,相继发生三起失踪案。失踪者并非普通民众,而是分别供职于:A市 regional power grid control center(区域电网调度中心)、B市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base(水源保护基地)、以及C市 regional munications hub(区域通讯枢纽)的技术工程师或中层管理人员。三人均为男性,年龄在35-45岁之间,业务能力强,社会关系相对简单,无不良嗜好或明显经济纠纷。”
关键基础设施人员!三人!不同城市!这个信息让陈默瞳孔微缩。这绝不是普通的失踪案,其背后可能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公共安全风险。
屏幕画面再次切换,显示出三位失踪者的照片和基本信息:
王建国(41岁) - A市电网调度中心,高级工程师,失踪于下班途中。
李伟(38岁) - B市水源保护基地,水质监测科长,失踪于周末外出购物时。
张涛(36岁) - C市通讯枢纽,网络维护主管,失踪于一次短期出差归来途中。
“共同点。”裁判长强调,“一,目标均为关键基础设施核心岗位人员。二,失踪过程极其干净利落,几乎未留下任何有效线索,如同人间蒸发。三,失踪时间点均非工作时间,地点分散,看似无规律。”
他操作平台,海量的数据包开始同步传输到四人的操作终端上。“这是全部案卷资料,包括原始现场勘查报告(几乎空白)、失踪者背景深度调查、社会关系摸排、有限的技术侦查数据(如手机最后信号点、车辆通行记录等)、以及当时所有的协查通报和内部研判记录。数据量巨大,线索庞杂且真伪难辨。”
“你们的任务,”裁判长目光扫过四人,“是在二十四小时内,作为一个临时专案组,重新梳理所有信息,给出最新的联合侧写报告:判断这一系列失踪案是否为连环作案?如果是,侧写作案者(或团伙)的动机、特征、作案手法、以及其下一步可能的目标或藏身之处。并为下一步的侦查行动提供最高优先级的建议。”
二十四小时!真实悬案!团队协作!
压力如同实质的山峦,轰然压在四人肩上。
“现在,计时开始。”裁判长按下计时器,二十四小时倒计时在主屏幕上鲜红显示。他和其他裁判退到观察区,将指挥中心完全留给了四人。
短暂的死寂之后,赵刚率先打破沉默:“妈的,上来就是硬骨头!关键设施,这搞不好是冲着破坏来的!”他声音洪亮,带着一股狠劲,“我先看现场和失踪过程,找突破口!”说着,他已经快速调取了三分失踪案的现场报告和最后已知行踪轨迹图。
周晴则沉稳地开口:“我负责梳理三人的背景关联,包括家庭、教育、工作经历、财务状况、网络足迹,寻找交叉点或异常模式。”她已经开始建立人物关系图谱和数据筛选模型。
何锋推了推眼镜,语速飞快:“我构建时间线和地理信息模型,分析失踪时间、地点的潜在规律,并整合所有技术侦查数据,尝试进行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他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调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软件。
陈默没有说话,而是迅速将三分失踪者的基本信息并排显示在屏幕上,目光如炬地扫描着他们的照片、职位、失踪细节。他没有立刻扎进某一部分的海量数据中,而是试图先抓住案件最核心的“神韵”。
关键基础设施……技术骨干……干净利落的失踪……不同城市……时间跨度十五个月……
这需要极高的策划能力、情报能力和行动能力。作案者绝非普通罪犯,其目标也非常明确——获取某种特定知识?进行胁迫?还是为更大的破坏行动做准备?
“何锋,”陈默突然开口,“优先比对三处关键设施近两年有无遭受过未成功的网络攻击、物理渗透尝试或其他安全事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