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共同点太宽泛,适用于很多案件。
林薇决定换个角度。她假设存在一个潜在的、更高层次的犯罪组织或模式,这两个案件是其不同层面的体现。比如,一个从事人口贩运或非法器官交易的网络,《雨夜出租车》可能是其运输环节的一环(利用出租车作为掩护或运输工具),而《古镇画家》可能是其目标筛选环节(在旅游地物色合适目标)。
但这个假设需要证据支撑,否则就是空想。
她重新扎进资料细节。在《雨夜出租车》案的警方补充报告里,提到对废弃停车场周边进行过走访,有附近村民反映,在车辆被发现前一段时间,偶尔看到有“看起来不像本地人”的车辆在夜间出入那片区域,但没记住车牌。
在《古镇画家》案的原始笔录中,除了之前发现的“阴沉男人”,还有一条信息:有个卖纪念品的小贩说,案发前好像看到女画家和一个“问路的人”简短交谈过,那人戴着帽子和口罩,看不清脸,感觉“有点怪怪的”。
问路?在古镇问路很平常,但结合帽子和口罩……
林薇将这两个细节联系起来:跨省废弃停车场的神秘车辆,古镇问路的伪装者。都体现了作案者的隐蔽性和对边缘区域的利用。
她继续深挖。发现出租车废弃停车场的邻省,与古镇所在省份并不接壤,但交通便利。是否存在一条不为人知的、连接不同旅游目标地和运输枢纽的犯罪路径?
时间只剩下五小时。林薇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深入挖掘每个案件的独立线索,还是冒险将精力投入到高风险低概率的关联性论述上?
她回想起复活赛的成功,正在于她敢于跳出常规,进行空间和逻辑的关联。这一次,她决定再次相信自己的判断。关联性论述,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可能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她开始撰写报告。
对于《雨夜出租车》案,她侧写作案者为有组织犯罪团伙成员,负责运输环节,利用恶劣天气和虚拟订单引诱目标,具备跨区域活动能力和反侦察意识。建议重点排查虚拟号码来源技术线索,及废弃停车场周边更大范围的监控与走访。
对于《古镇画家》案,她坚持认为作案者对古镇极度熟悉,失踪过程干净利落绝非偶然,动机可能涉及更专业的犯罪目的(如特定目标绑架),而非简单劫色或抢劫。建议无视古玩店干扰,深入排查案发时段所有异常人员(如问路者),并彻查古镇所有对外联系的隐蔽通道。
最后,她用独立章节论述关联性:虽无直接证据,但两案均体现高度计划性、对边缘空间的利用、及作案者(或团伙)的专业化程度。不排除背后存在一个流窜作案、针对特定类型孤立个体的犯罪网络的可能性。建议并案考虑,信息共享,从作案手法和空间轨迹模式上寻找更深层次的交叉点。
报告完成提交。林薇几乎虚脱。十小时的高强度双线操作,对脑力是极大的考验。
她看向同组其他人。何锋几乎同时提交,表情凝重。郑涛还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经济犯罪侧写师早已提交,似乎胸有成竹。
结果如何,需要等待组内评分和排名。林薇的关联性论述是一次冒险。成,则可能脱颖而出;败,则可能因“牵强附会”而排名靠后。
喜欢侧写师陈默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侧写师陈默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