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赛第一轮对阵:何锋(A组) VS 何伟强(G组)】
何伟强。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来自东部沿海某市刑侦支队,比何锋年长几岁,在业内以“卷王”着称,据说对案卷资料的啃噬能力极强,擅长从海量信息中构建极其详尽的嫌疑人活动轨迹和社会关系网络。风格扎实,甚至有些刻板,但极少出错。
一个典型的“数据流”对手。这与何锋自身的风格有重叠之处,但侧重点不同。何锋更注重逻辑模型的构建和推演,而何伟强则长于信息的铺陈与勾连。
这是一场“硬数据”与“强逻辑”的碰撞。对何锋而言,这比面对一个天马行空的对手更棘手,因为双方在方法论的基础层面有共通之处,胜负将取决于谁挖掘得更深,推演得更缜密,谁的“网”织得更密,更能捕捉到那条隐藏的“鱼”。
何锋没有停留,径直回到宿舍。他需要绝对安静。关上门,隔绝了走廊里隐约的脚步声和议论声。
他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何伟强可能采用的分析策略:必然是逐字逐句扫描案卷,不放过任何笔录中的细微矛盾,穷尽所有监控点位的时间戳,交叉比对每一个通讯记录的基础信息……这是一种体力与耐力结合的打法,旨在用信息的完备性碾压对手。
何锋的优势在于更上层的架构能力。他不能陷入何伟强的节奏,去比拼谁找到的细节更多。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抓住案件的核心矛盾,构建起一个能够解释大部分异常现象的模型,然后用关键证据去填充和验证这个模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第二天上午9时,何锋坐在考试房间的电脑前,终端发出清脆的提示音。
案件资料包下载完成。标题简洁而沉重:《“7·12”系列连环纵火案》。
何锋深吸一口气,点开了文件。
案件发生在五年前的一个内陆工业城市。七个月内,连续发生五起纵火案,目标均为废弃或半废弃的工厂仓库。火灾造成一名流浪汉死亡,经济损失重大。现场勘查提取到多种助燃剂残留,引燃方式雷同,判断为同一人或同一团伙所为。但现场遗留物证极其有限,监控覆盖缺失,案件悬置至今。
资料包内包括:五起火灾的详细现场勘查报告、尸检报告(仅第一起)、大量的现场照片(焦黑的断壁残垣、扭曲的金属架)、周边环境勘查记录、以及厚达数百页的初期排查笔录——对附近居民、工厂前员工、社会闲散人员的询问记录,内容繁杂,充斥着无用信息和可能的遗漏。
八小时,从这片信息的灰烬中,找出那个纵火者的影子。
何锋立刻投入工作。他的手指在键盘和触摸板上飞快移动,双眼如同高速扫描仪,过滤着信息。他没有像何伟强可能做的那样,一头扎进笔录的海洋,而是先快速浏览五起案件的现场报告核心摘要,寻找共性与差异。
助燃剂均为廉价的汽油,来源无法追溯。引燃点都选择在仓库内通风较好、易于燃烧且不易被及时发现的位置。时间均选择在凌晨0点到4点之间。
共性明显,是典型的系列纵火特征。但差异点呢?
何锋的目光停留在火灾规模上。前三起火灾燃烧面积相对可控,后两起,尤其是第四起和第五起,火势异常猛烈,几乎将整个仓库焚毁。是助燃剂用量增加了?还是环境因素?
他调出现场照片,仔细对比。注意到一个细节:前三次现场,废墟中能找到相对完整的、未被完全烧毁的某些特定物品,如半截木桌、扭曲但形状尚存的铁皮柜。而后两次现场,尤其是第五起,几乎所有物品都化为灰烬或严重熔毁,燃烧极其彻底。
这不符合常理。即使助燃剂用量增加,在开放式仓库环境中,燃烧也很难如此均匀和彻底。除非……燃烧时间更长,或者有特殊的燃烧条件。
何锋立刻翻看消防队的灭火记录。记录显示,后两次火灾的报警时间相对更晚,消防队抵达时火势已难以控制。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燃烧彻底性的差异。
一个念头闪过。他重新检视助燃剂分析报告。报告提到,所有现场都检测到汽油成分,但未对汽油的具体型号或添加剂进行深入分析(当时技术条件有限)。
何锋切换到城市地图,标注五处起火点。位置分散,但都在老工业区范围内。他尝试寻找地理上的规律,但并未发现明显的线性或环形分布。
时间线呢?他列出五起案件的准确日期,间隔不规则,最短两周,最长两个月。看不出特定周期。
他暂时放下宏观分析,开始潜入细节。打开第一起火灾导致流浪汉死亡的尸检报告。报告简单,死因吸入性灼伤,体表有挣扎和爬行痕迹,指缝中有少量烟尘和织物纤维,纤维成分常见,无法溯源。
但何锋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点:尸检提到,死者胃内容物发现少量未完全消化的、成分可疑的肉类残渣,当时未做毒理分析(因案件性质初步判断为纵火,非投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