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周小波的命令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1983年云城市的公安系统内激起层层涟漪。照片是依据老周头和周为民相貌合成的,略显模糊,但那双阴郁的眼睛和嘴角紧绷的线条,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郁。特征描述重点强调了其可能具备的化学知识背景,以及右手虎口处可能存在的月牙状胎记。
各派出所、车站、码头、交通要道的检查站都收到了协查通报。一张无形的网悄然撒开。
林震坐镇刑侦科,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不断有各方信息汇总而来,又不断有新的指令发出。烟灰缸里的烟头迅速堆积起来。
陈默站在一旁,快速梳理着已知的线索,试图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捕捉到周小波的踪迹。编组站火灾、传感器、实验笔记、龙口镇矿渣、省化工研究院…这些点必须有一条线能串起来。
“林科长,”一个侦查员拿着刚收到的报告快步走进来,“省化工研究院那边回复了。确认那批失窃的传感器是他们订购的,用于一套进口的精密化工中间体合成实验装置。他们还提供了一个情况…”
侦查员顿了顿,表情有些奇怪:“大概半个月前,他们研究院下属的一个实验车间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泄漏事故,一种中间体样品挥发,导致几名工人轻微不适。事故发生后,他们对所有样品进行了清点和封存,但…事后核对时,发现少了几毫升某种高活性的催化剂前体溶液。当时以为是事故中挥发或沾染损耗了,没有深究。”
催化剂前体溶液!高活性!
陈默和林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锐光。
周小波或者周为民,盗窃传感器的目的,或许就是为了配套使用这种偷来的催化剂前体溶液?他们在尝试合成某种东西?
“研究院的事故报告和丢失样品的记录,立刻调过来!”林震下令。
很快,记录送到了。丢失的催化剂前体溶液,代号“CR-7”,性质不稳定,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保存,是合成某种特殊高分子材料的关键成分,该材料具有极佳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据笔记记载可用于…“特殊密封和隔绝”。
特殊密封和隔绝?
陈默的思维飞速回溯到未来的“毒饵”案。李伟使用的荧光细菌,需要抵抗消毒剂,长时间存活…王珂得到的错误配方,也是为了追求某种“稳定性”…
难道1983年周小波兄弟试图合成的东西,与近四十年后李伟想要实现的效果,在技术上一脉相承?
“报告!”又一名侦查员冲了进来,脸上带着兴奋,“有群众反映!大概一周前,在城北老阀门厂废弃的家属区附近,见过一个符合通缉令描述特征的年轻人,背着个帆布包,行色匆匆地进出过一个废弃的防空洞!”
老阀门厂!防空洞!
那里位置偏僻,结构复杂,确实是非常理想的隐蔽实验场所!
“立刻出发!”林震猛地站起身,抓起外套。
几辆偏三轮摩托车和吉普车呼啸着冲出市公安局,直奔城北。
老阀门厂早已停产,家属区也大多搬空,残破的楼房和生锈的设备在秋风中显得格外萧瑟。那个防空洞的入口隐藏在一片荒草和废墟之后,锈蚀的铁门虚掩着,上面挂着陈旧的“禁止入内”牌子,锁链早已被剪断。
技术民警先用长杆探头伸入洞内检测空气成分。
“空气成分复杂,有微量刺激性气体,疑似酸性挥发物…浓度不高,但需佩戴防护装备。”
林震一挥手,几名戴着防毒面具和橡胶手套的侦查员率先推开铁门,强光手电的光柱刺入黑暗之中。陈默和林震跟在后面。
洞内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气味:霉味、尘土味、还有隐约的化学品酸味以及…某种类似金属烧熔后的焦糊味。
手电光扫过,可以看到洞壁上有明显新近的刮擦和烟熏痕迹。地面散落着一些废弃的玻璃瓶、电线、以及烧黑的坩埚碎片。
深处,用砖头垒砌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台,上面摆放着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东西:一个小型的、显然是自己绕制的电加热炉,连接着汽车电瓶;几个扭曲变形的石英玻璃反应器;散落在地上的笔记和图纸,上面画满了复杂的化学式和装置图,与周为民仓库里发现的如出一辙;角落里还堆放着几个印有“省化工研究院”字样的废弃包装箱。
这里就是他们的实验室!
“搜!仔细搜!任何纸片、样品都不能放过!”林震下令,声音在防空洞里回荡。
侦查员们立刻展开仔细搜查。
陈默的目光落在那个小型加热炉上。炉膛内还有少量未完全冷却的、颜色奇怪的烧结物残留。旁边放着一个用石棉包裹着的钳子。
他小心翼翼地用钳子夹起一点烧结物,凑近手电光观察。颜色暗沉,质地不均匀,夹杂着一些未能完全熔融的晶体颗粒。
失败的产物。
笔记上那句“样品纯度不足,反应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得到了印证。他们偷来的矿渣样品或者催化剂,纯度远远达不到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