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的喧嚣余温还未在南城派出所彻底散尽,新的警情就像一盆冷水浇了下来。
一大早,报警电话就响得急促。值班民警接听后,脸色立刻凝重起来,小跑着敲开了副所长老马的办公室门。
几分钟后,老马顶着一对宿醉未醒的肿眼泡,脚步虚浮地冲到档案室门口,嗓门却依旧洪亮:“陈默!别鼓捣你那些破档案了!出事了!”
陈默从卷宗里抬起头。
“刚接到报警,”老马喘了口气,语速很快,“城西‘启智幼儿园’,一个小班的孩子,昨天下午放学后没回家!家长找了一晚上,快急疯了!”
儿童失踪。这四个字让档案室本就沉闷的空气瞬间冻结。
陈默立刻站起身:“具体情况?”
“男孩,四岁,叫黄豆豆。昨天下午四点半放学,他奶奶像往常一样去接,老师说孩子已经被接走了。奶奶以为是被孩子妈妈或者哪个亲戚接走了,没在意。结果晚上到家发现孩子根本没回去,所有亲戚问了一圈都没有!这才报警!”老马快速复述,额头冒汗,酒彻底醒了。
“监控呢?幼儿园门口肯定有监控。”陈默一边往外走一边问。
“看了!模糊看到一个戴着帽子和口罩的男人拉着孩子走的,孩子没哭没闹,很顺从!就发生在放学最乱的那几分钟里!”老马跟上陈默的脚步,“妈的,光天化日!拐孩子拐到幼儿园门口了!”
陈默脚步很快,脸色冷峻。两人迅速带上两名辅警,驱车赶往启智幼儿园。
幼儿园已经乱成一团。孩子母亲几乎哭晕过去,父亲双眼赤红,强撑着配合问询,奶奶捶胸顿足,不断重复着“是我没看好”。园方负责人脸色惨白,不停地擦汗。
陈默没有浪费时间在安抚情绪上,直接要求查看监控录像。
监控画面确实模糊。放学高峰期,门口挤满了家长和孩子。一个穿着灰色夹克、戴着鸭舌帽和黑色口罩的男人出现在画面边缘,他蹲下身,似乎对豆豆说了句什么,然后很自然地牵起了豆豆的手,逆着人流快步离开。豆豆仰头看了男人一眼,没有任何挣扎或哭喊的迹象,甚至还小跑着跟上男人的步伐,转眼就消失在了监控范围之外。
“认识这个人吗?”陈默问幼儿园老师和家长。
所有人都在摇头。孩子父母坚称绝不认识这个人。
“放大他蹲下和牵手的动作。”陈默对操作监控的保安说。
画面逐帧放大,虽然模糊,但能看清男人的几个关键动作:他蹲下时的高度,牵孩子手时手掌的姿势,以及离开时步态的细微特征。
陈默的目光锐利如刀,死死盯着屏幕。几分钟后,他开口,语速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断定:“不是陌生人拐卖。熟人作案,或者至少是孩子不陌生的人。”
老马一愣:“你怎么知道?监控这么糊!”
陈默指着定格的画面:“第一,他蹲下的高度。他不是完全蹲下与孩子平视,而是单膝微曲,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带有习惯性的、倾向于与熟悉孩童交流的姿态,不是为了伪装而刻意做出的平等姿态。”
“第二,他牵手的动作。他不是抓住孩子的手腕或粗暴地拉扯,而是手掌向上,自然地摊开,让孩子的小手放在他掌心,然后握住。这是一种信任度较高的牵手方式,孩子没有产生本能退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陈默将画面切换到男人拉着孩子离开的那一帧,“看孩子的反应。完全没有迟疑、恐惧或回头寻找亲人。步伐甚至有点雀跃的小跑,说明他对这个人的带领是认同的,甚至是期待的。陌生人很难在几秒钟内建立起这种程度的信任,尤其是在嘈杂混乱的放学环境里。”
老马和旁边的民警听得愣住,仔细看着屏幕,似乎确实能对应上陈默的描述。
“侧写初步判断:男性,身高约一米七二到一米七五,偏瘦。对幼儿园周边环境熟悉,清楚放学高峰期的混乱状况并加以利用。与孩子认识,可能近期接触过,取得了孩子一定的好感和信任。动作略显急躁,但计划周密,戴帽子口罩伪装,选择监控死角离开。”陈默快速说道,“重点排查孩子的人际圈:亲属、邻居、父母的朋友、近期频繁出现在孩子周围的人员,特别是近期与孩子家庭有过接触或矛盾的男性。”
命令立刻被下达下去。警方兵分几路,一队继续扩大监控追踪范围,一队重点询问孩子父母的社会关系,另一队排查幼儿园周边店铺和住户。
陈默则让孩子父母提供了豆豆最近常玩的玩具和最喜欢的物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豆豆抱着一套崭新的、色彩鲜艳的积木,笑得很开心。
“这积木什么时候买的?”陈默问。
“就上周!”孩子母亲哽咽着说,“他爸爸买给他的,特别喜欢,走到哪儿都想抱着……”
陈默拿起那张照片,仔细看着那套积木的包装盒,目光微凝。
调查紧张地进行着。亲属和社会关系排查初步排除了明显嫌疑人。监控追踪显示,男人带着孩子穿过两条小巷后,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无牌旧电动车,之后便失去了踪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