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法官叔叔阿姨,”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我知道爸爸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妈妈离开了我们,我和弟弟非常难过……但是,爸爸以前在家里的日常表现是好的,他会给我和弟弟检查作业,下雨天会来接我们放学……他已经知道错了,希望法庭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和弟弟已经没有了妈妈,不能再没有爸爸了。我希望他能早日回家,陪伴我和弟弟一起成长……”
信被当庭宣读。旁听席上一片哗然。有人偷偷抹泪,为孩子的无助和早熟心酸;也有人皱紧了眉头,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法官,一位两鬓斑白的中年男性,面容凝重。他敲下法槌,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被告人李国明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本应严惩。但鉴于其认罪态度较好,且案发后,其两名未成年子女,特别是十四岁的女儿,主动致信本院,表示需要父亲的抚养和陪伴……本院处于为两名无辜孩子未来成长考虑,决定在量刑时酌情从轻处罚。判决如下:被告人李国明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酌情从轻”。无期徒刑,对于一条鲜活的生命而言,这“从轻”二字,显得如此苍白又如此沉重。李国明被法警带下时,目光空洞地扫过旁听席,似乎在寻找女儿的身影,又似乎什么都没看。
判决一出,社会这个巨大的反应釜瞬间沸腾。
互联网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争吵的声音。
一个名叫“正义之锤”的网红博主,连夜制作了视频,镜头前的他情绪激动:“无法理解!这是什么‘共情’障碍?母亲被父亲残忍杀害,女儿竟然为凶手求情?‘爸爸日常表现好’?日常表现好会用电击的方式杀人吗?这是对逝去的母亲极大的不尊重和背叛!现在的孩子,是非观怎么了?”视频下方,点赞者众,纷纷附和:“细思极恐,这孩子以后心理能健康吗?”“是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另一个育儿大V“暖心妈妈”则发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请大家口下留情!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而言,母亲突然离世已是巨大创伤,她本能地想要抓住父亲这根唯一的浮木,这是生存本能,无关是非对错。她不是不悲伤,而是恐惧失去更多。那句‘不能再没有爸爸’,是绝望的呼救,不是对母亲的背叛。”这条微博下,充满了“心疼孩子”、“成年人的罪孽不该让孩子承担”的评论。
更阴暗的猜测,则在一些匿名论坛和微信群聊中滋生、发酵。
“我看没那么简单,”一个匿名的账号言之凿凿,“肯定是李国明他们家亲戚教的!逼孩子写的求情信!就是为了减刑!那家人能干出杀人这种事,还有什么做不出的?孩子就是工具!”
“对,说不定还骗孩子说妈妈是意外死的,或者把过错都推到妈妈身上了。小孩子懂什么,容易被忽悠。”
“我看那女孩信里的语气,太冷静了,不像个刚失去母亲的孩子,绝对是有人操刀……”
“真相?谁知道真相呢?也许孩子心里恨着她爸,但为了弟弟,不得不写?也许她真的更依赖父亲?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永远看不清。”
争论如火如荼,各种观点碰撞、撕裂,每个人都仿佛手握真理的碎片,拼凑出自己认为的“真相”。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李小雅和她的弟弟,则被亲属带走,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创伤和内心挣扎,被淹没在喧嚣的舆论浪潮之下,无人真正触及。
那封求情信,成了罗生门。是孩子的真心话,还是被操纵的傀儡戏?是生存的智慧,还是情感的扭曲?或许,连李小雅自己,在巨大的创伤和混乱面前,也早已分不清哪部分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哪部分是被灌输的期望,哪部分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热水器的钢管早已锈蚀,电流已然消散,但比电流更冰冷、更致命的,是那日积月累的怨恨,以及怨恨过后,留下的这个支离破碎、永远无法真正厘清对错的家。社会的聚光灯终会移开,而两个孩子漫长的人生黑夜,才刚刚开始。
喜欢一章一个人性小故事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一章一个人性小故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