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小王带回来的反馈不出林知意所料。技术部王工那边自然是松了口气,巴不得事情就此打住,但赵宏那边显然对这个回应极为不满,据说在办公室里发了好一通火,甚至扬言要去找陆总评理。
林知意对此只是淡淡一笑。评理?她巴不得他把事情闹大,正好让陆延舟看看,这位所谓的元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到底是在“稳妥行事”,还是在“故意设障”。
她没时间陪赵宏玩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权力游戏。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她立刻处理——启明资本变卦的余波,以及她必须向外界、向团队证明,即使没有延舟科技的光环,她林知意依然有能力独立拿下重要的合作伙伴。
她的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的一份项目计划书上——“星辰计划”,一个面向新兴科技企业的孵化加速器项目,由本市知名的产业投资集团“长风资本”主导。这个项目虽然单笔资金投入不如启明资本那样庞大,但其背后的资源链接和行业影响力却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它更侧重于初创团队本身的潜力和创新性,而非背景关系。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绕过陆延舟和延舟科技阴影,真正属于她林知意的战场。
她按下内部通话键:“小王,帮我搜集所有关于‘长风资本·星辰计划’的公开资料、过往投资案例,特别是本次项目评审委员会成员的背景和偏好。另外,整理我们团队近三年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行业领域的核心案例和关键技术白皮书,要突出我们的独特性和落地实效。”
“好的,林总监,我马上去办。”小王的声音带着一丝振奋,显然也明白这个新方向的意义。
放下通话器,林知意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揉着太阳穴。高强度的工作和紧绷的精神,让她有些疲惫。然而,这种完全由自己主导、为目标拼尽全力的感觉,却奇异地驱散了部分因陆延舟和过往回忆带来的阴霾。
这种感觉,有些熟悉。
像极了……很多年前,她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拿下的那个客户。
时间还要更早一些,在创业小屋的灯光点亮之前,在她和陆延舟并肩作战的初期。那时,他们甚至还没有成立公司,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凭借一腔热血和还不成熟的技术,挤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里,接一些零零散散的小项目糊口。
陆延舟是技术核心,光芒初绽,吸引了不少目光。而林知意,更多是负责对外沟通、寻找机会,但往往被人看做是“陆延舟的漂亮女朋友”,她的能力和想法,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依附于陆延舟技术光环下的点缀。
直到那个下午,她独自一人,揣着修改了无数遍、打印得工工整整的方案书,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又步行了二十分钟,找到城西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型印刷厂。
厂长是个四十多岁、满面愁容的中年男人,姓李。他的工厂设备老旧,订单流失严重,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他之所以愿意见林知意,纯粹是死马当活马医,以及……被这个年轻女孩眼睛里那种近乎固执的亮光所打动。
“小姑娘,不是我看不起你,”李厂长搓着手,指着办公室里落满灰尘的旧电脑和堆积如山的纸质单据,“你说的那个什么……数字化管理、流程优化,听起来是挺好,可我这儿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哪有钱搞那些洋玩意儿?而且,我这摊子烂账,人都算不清,电脑能行?”
孵化基地的同学听说她接了这么个“破活儿”,都劝她放弃。连陆延舟都委婉地表示,这个客户投入产出比太低,技术挑战也不在他们的主攻方向上,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
但林知意不这么认为。她在几次实地调研和与李厂长的深入沟通中,看到了这家小厂老师傅们的手艺其实很好,只是被混乱的管理和落后的营销方式拖累了。她觉得自己能帮到他,不仅仅是为了那点微薄的报酬,更是为了证明一些什么。
她没有依赖陆延舟的技术支持,而是自己熬夜啃下了相关的简易管理软件,结合印刷厂的实际流程,一点一点地调试、修改。她帮李厂长梳理了积压的订单,用最基础的电子表格建立了清晰的台账,甚至自学了简单的平面设计,帮他们重新制作了产品宣传页,在网上一些本地论坛免费发布。
那段时间,她几乎泡在了那家破旧的印刷厂里,手上沾着油墨,跟工人们一起吃盒饭,听他们抱怨,也听他们讲行业里的门道。陆延舟来找过她几次,看到她灰头土脸却眼神发亮的样子,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帮她解决了几次软件上的小bug。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凭借林知意整理清晰的资料和焕然一新的宣传页,李厂长居然真的拿下了一个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客户——一家连锁书店的宣传册印刷订单。虽然金额不算巨大,但对于濒死的印刷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