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昆仑山脉笼罩在一片淡蓝色的雾气中。
林星遥操控的无人机像一只机械雄鹰,悄无声息地滑过天门谷上空,高清摄像头捕捉着每一寸地面的细节。
“调整到多光谱扫描模式。”林星遥通过加密通讯器向无人机发出指令,手指在控制平板上快速滑动。
她的帐篷内,三台显示器同时展示着不同波段下的山谷影像。
孙砚、苏清漪和陆深围在她身后,屏息凝神地观察着屏幕上的画面。
经过一夜的休整,四人精神饱满,但对即将发现的真相既期待又不安。
“常规视觉模式下,山谷看起来完全正常。”林星遥切换着画面,“但在红外波段,我们能看到昨晚发现的热异常区域确实存在,温度比周围环境高出20度左右。”
陆深指着其中一处热源:“这些热源的分布有规律吗?”
“正在分析。”林星遥调出热源分布图,电脑算法自动将热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几何图案。“看起来像是某种符号,但我从未见过这种结构。”
苏清漪靠近屏幕,眼中闪过惊讶:“这是古代祭祀中使用的‘天地符’,用于标识神圣空间。守脉人传承中有类似记载,但更加简化。”
孙砚取出青铜镜,对比镜背的纹路:“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无人机构建的图案更加复杂精细。”
林星遥继续调整无人机传感器:“现在切换到偏振光成像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检测到肉眼不可见的光线折射异常。”
新的画面出现在主屏幕上,四人同时倒吸一口冷气。
在偏振光成像下,原本普通的山谷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空气中漂浮着无数细微的光点,如同悬浮的尘埃,但这些光点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沿着某种看不见的力场线排列。
更令人震惊的是,山谷中央区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几乎透明的扭曲区域,仿佛空间本身被某种力量弯曲了。
“这是…”孙砚难以置信地指着那个扭曲区域,“空间扭曲?”
林星遥放大图像,调整对比度:“确实是空间扭曲现象。看这些光点的流动方向,它们沿着扭曲空间的引力线运动。这种程度的扭曲,理论上需要黑洞级别的引力才能产生,但这里显然没有这样的质量源。”
苏清漪神情凝重:“古籍中描述‘天门开时,空间如水面波动’,原来并非比喻,而是真实的物理现象。”
陆深保持着他一贯的务实态度:“这种扭曲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能否安全通过?”
“我正在计算扭曲区域的稳定性。”林星遥输入一系列参数,“根据无人机传回的数据,扭曲程度在周期性波动,峰值出现在每天黄昏时分。波动周期与孙砚之前记录的青铜镜活跃周期完全一致。”
孙砚手中的青铜镜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开始发出轻微的嗡鸣声。
镜面上的影像不再反射帐篷内的景象,而是显示出无人机正在拍摄的扭曲区域。
“镜子与那个区域产生了共鸣。”孙砚将这一现象展示给其他人。
林星遥突发奇想:“能不能让无人机携带镜子靠近扭曲区域?也许能激发更强烈的反应。”
孙砚犹豫了一下,还是将青铜镜小心地绑在无人机的特制挂载装置上。
无人机再次升空,这次径直飞向山谷中央的扭曲区域。
随着无人机接近,传回的画面开始出现干扰。
当它进入扭曲区域边缘时,画面剧烈抖动,随后完全消失。
“失去信号!”林星遥紧张地操作控制台,“所有传感器离线,连最基本的遥测数据都中断了。”
就在众人担心无人机是否已经损毁时,信号突然恢复,传回的画面让四人目瞪口呆。
无人机并没有如预期那样穿过扭曲区域,而是出现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一个古老的石制平台上方,平台上刻满了与青铜镜上相似的符号。
更令人震惊的是,平台中央悬浮着一个发光的水晶状物体,正缓缓旋转。
“这是哪里?”陆深问道,“无人机是否飞到了山谷的另一侧?”
林星遥查看定位数据:“不,无人机仍在同一坐标上。但环境完全不同了。看来扭曲区域不是简单的视觉现象,而是一个空间通道。”
苏清漪激动地指着屏幕上的石制平台:“这就是传说中的‘天门祭坛’,守脉人传承中记载的通道控制点。那个水晶应该是维持通道稳定的能量核心。”
无人机在祭坛上空盘旋,摄像头捕捉到更多细节。
祭坛边缘有数个凹槽,形状与青铜镜惊人地相似。
其中一个凹槽内,已经放置着一面与孙砚手中极为相似的铜镜。
“看来我们不是第一批到达这里的人。”孙砚声音低沉。
林星遥尝试让无人机降落,但当接近祭坛时,信号再次中断。
几秒钟后,无人机重新出现在扭曲区域外,传回的画面又变成了普通山谷景象。
“通道是不稳定的。”林星遥分析数据,“无人机只在内部停留了47秒,就被‘吐’了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