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区三号仓库门口拉起了一圈明黄色的警戒线,几名穿着制服的警察在雨中值守,表情严肃。
雨水顺着仓库锈蚀的铁皮屋顶流淌下来,形成一道道水帘。
孙砚出示证件后,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立刻迎了上来,他是博物馆的小李。
“孙老师,您可算来了!”小李压低声音,脸色苍白,“里面那东西…太邪门了。几个老专家看了都直摇头,说从没见过这样的。”
“具体什么情况?”孙砚问道,目光不自觉地瞥向仓库深处。
小李摇了摇头,似乎不知从何说起:“您还是自己看吧。不过做好心理准备,那东西…不太对劲。”
仓库内部被临时照明灯照得通明,中央停放着“浙临渔188号”打捞上来的那具遗体,此刻已经完全暴露在灯光下。
周围站着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专家,正低声讨论着什么,表情凝重。
当孙砚真正看到那具遗体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小李会如此紧张。
那确实是一个半人半鱼的生物。
上半身类似人类,皮肤覆盖着细密的青灰色鳞片,面部轮廓依稀有人类的特征,但眼睛大而圆,没有瞳孔,完全是漆黑色的。
下半身则是明显的鱼尾,尾鳍宽大有力,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
最令人不安的是,这具遗体虽然已经毫无生命迹象,却给人一种奇怪的“完整感”——不像普通的尸体那样颓败,反而像是某种精致的雕塑,只是暂时停止了活动。
“孙老师来了。”一位年长的专家注意到孙砚,向他点头示意,“您看看这个。”
专家指向遗体手腕上的一只玉质手环。
手环呈深绿色,上面刻满了精细的纹路。
孙砚只看了一眼,心脏就猛地一跳——那些纹路与他修复的青铜镜背面的地图纹路如出一辙,甚至有几个符号完全一致。
“我们可以确定这不是现代工艺品,”专家继续说道,“玉料的年代至少有两千年以上,但刻工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矛盾得很。”
孙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靠近遗体。
越是接近,他越是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仿佛这具遗体周围环绕着一股无形的能量场。
当他距离遗体只有一步之遥时,怀中那片冰凉的玉鳞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
孙砚下意识地伸手入怀,触摸到鳞片的瞬间,一阵强烈的幻象袭来:
深海中,一群类似的生物正在一座发光的水下城市中游动。
城市中央矗立着一座金字塔状建筑,顶端镶嵌着一颗巨大的明珠。
突然,海水剧烈搅动,一道裂缝在海底展开,强大的吸力将几个生物卷入其中…
孙砚踉跄一步,勉强站稳。
周围的专家都关切地看着他。
“孙老师,您没事吧?”小李扶住他。
“没、没事,”孙砚摆摆手,手指在口袋中紧紧攥住那片似乎仍在发烫的玉鳞,“可能有点低血糖。”
他不敢说出真相,那种幻象太过真实,太过离奇。
但更让他震惊的是,在幻象中,他清楚地看到了那座金字塔建筑上刻着的符号——与青铜镜上标注“昆仑”位置的符号一模一样。
“我能仔细看看那个手环吗?”孙砚问道。
在得到允许后,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研究手环上的纹路。
随着观察的深入,他越来越确信,这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像是一种钥匙或者地图,指向某个特定地点。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载:‘有氐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名曰氐人,传其能通阴阳两界’。”一个清亮的女声突然从仓库门口传来。
众人转头,看见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性站在那里,身着得体的职业装,手持一把滴水的雨伞。
她的目光直接落在孙砚身上,似乎对他格外感兴趣。
“苏教授!”几位专家纷纷打招呼,态度恭敬。
孙砚立即认出了来人——苏清漪,复旦大学神话学教授,国内《山海经》研究领域的权威。
他曾在学术会议上见过她几次,但从未有过直接交流。
苏清漪微微颔首示意,径直走向遗体,目光锐利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如果我没猜错,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氐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鲛人。但根据古籍记载,氐人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消失,怎么会出现在现代海域?”
她的话引起了在场专家的窃窃私语。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某种未知的海洋生物;有人则面露忧色,显然被苏清漪的假设所震动。
苏清漪不理会周围的反应,转向孙砚:“孙老师,我听说您正在修复一面战国青铜镜,上面刻有与这个手环相似的纹路?”
孙砚心中一惊,这件事应该只有博物馆的少数人知道才对。
他谨慎地点头:“是的,但修复工作还没完成,我不确定两者是否真的有关联。”
“能让我看看那面镜子吗?”苏清漪的目光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解读的光芒,“我相信,它可能是解释这一切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