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平元年的春天,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陆清晏颁布了第一道诏书。
“朕观历代兴衰,知吏治清明乃国之根本。”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上,声音沉稳有力,“即日起,设立监察院,独立于六部之外,专司百官监察之事。另修订《大楚律》,增补‘官律’三十二条,明确官员权责,约束特权...”
朝堂上一片寂静,老臣们面面相对,有的面露赞许,有的则难掩不安,这位新帝的登基的第一把火,远超他们预期。
退朝后,几位老臣聚在一起低声议论。
“皇上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监察院独立于六部,这是要改动朝堂格局啊!”
“那些世家大族怕是要坐不住了。”
正如他们所料,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但在景平帝坚定不移的推进下,一项项新政陆续颁布实施:
分散相权,设立内阁集体决策;
修订律法,明确“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推行“摊丁入亩”,逐步解决土地兼并;
开创科举新科,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短短三年,朝堂风气为之一新。
......
景平五年的一个秋日,沈月漪正在慈宁宫赏菊,景平帝前来请安。
“母后,儿臣打算在江南试行新的农商政策。”他详细讲解着计划,“降低农业税,鼓励手工业发展,官方修建道路运河,促进商贸流通...”
沈月漪静静听着,不时点头,这些政策明显超越了这个时代的认知,看来是清晏想要将在虚拟学习室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大楚,所进行的变革。
“想法很好,但切忌操之过急。”她提醒道,“改革如烹小鲜,火候要恰到好处。”
景平帝恭敬应道:“儿臣明白,在三州先行试点,若成效良好,再推广全国。”
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新政策试行一年,三州税收不降反升,百姓生活明显改善,消息传开,朝中反对之声渐息。
此后,景平帝又陆续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设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兴建官办工坊发展国有经济,修建全国道路网改善交通...
到了景平十年,大楚的经济实力已达空前水平,商队络绎不绝,工坊遍地开花,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史书记载:“景平年间,市井繁华,货殖流通,百姓富足,前所未有。”
......
军事改革也在同步进行。
景平帝在边境设立四大军区,推行“府兵制”,让士兵战时出征,闲时务农,既保障军队战斗力,又减轻国家负担,他还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系统,派细作深入邻国,知己知彼。
景平十二年,北狄再次犯边,这一次,大楚军队早有准备,不仅迅速击退敌军,还趁机扩大了边境防线,此战后,周边各国纷纷遣使朝贡,再不敢轻举妄动。
......
文化建设方面,景平帝更是大刀阔斧。
他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官学,推行基础教育,设立科技院,招募能工巧匠进行研究创新,造纸术、印刷术得到改进,书籍成本大幅降低,知识传播速度加快。
最令人称道的是,景平帝重视女子教育,特许官学招收女学生,允许女子参加特定科目的科举考,虽然阻力很大,但在他的坚持下,这一政策还是逐步推行开来。
沈月漪看着这些变化,心中感慨万千,她的这个儿子,正在以超越时代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
......
社会治理方面,景平帝推行了户籍制度改革,允许人口自由流动;建立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救济老弱病残;设立医馆,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到了景平十五年,大楚的国力比景平元年时提升了何止二十倍。
史官记载:“是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海称颂,谓之景平盛世。”
这一日,沈月漪在慈宁宫接见了已是衡国公夫人的大嫂林氏,如今的衡国公府显赫无比,却谨守本分,从不逾矩。
“家里近来可好?”沈月漪关切地问。
林氏笑道:“劳太后挂心,一切都好,倒是太后,似乎清减了些。”
沈月漪淡淡一笑:“年纪大了,自然如此,父亲和兄长小弟可好?”
“都好都好。”林氏连声道,“父亲现在在家含饴弄孙,自在得很,夫君和小叔在朝为官,谨守本分,从未给皇上添麻烦。”
沈月漪欣慰点头。
荣阳侯府如今已是衡国公府,母亲寿终正寝,父亲安享晚年,兄长们仕途平稳,家族兴旺,这一切,都如她所愿。
送走大嫂后,沈月漪独自在宫中漫步,春光正好,御花园中百花争艳,宫人们远远跟着,不敢打扰太后的雅兴。
她走到一株海棠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也是在这样的春日,她刚来到这个世界,那时日日都在演戏、算计,如今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都已物是人非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