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坐在旧金山公寓的落地窗前,指尖冰凉。窗外是繁华依旧的都市,但她眼中只有深不见底的寒潭。沈念卿的警告言犹在耳,魏念安依赖的眼神更让她心如刀绞。她知道,与沈念卿的和平假象已经破裂,温情脉脉的伪装再也无法保护自己和儿子。她必须主动出击,在沈念卿可能发动致命一击前,先瓦解魏友泉对她的信任。
目标不能是沈念卿的品行或对家庭的忠诚——那太容易被揭穿,且不符合沈念卿一贯完美无瑕的形象。她要攻击的,是魏友泉最不能容忍的底线:利益。她要让魏友泉相信,沈念卿的“完美”,是为了掩盖其利用魏家资源为沈家谋利的私心。
她选择的突破口,是沈念卿一位相交多年的世交之子,也是沈家在东南亚业务的重要合作伙伴——新加坡华裔富商,陈景仁。陈景仁年轻有为,风度翩翩,与沈念卿自幼相识,两家是世交,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魏氏集团近期正与陈景仁家族企业洽谈一项关于东南亚新能源电网的重大合作,涉及资金数百亿。这是绝佳的题材。
计划在极度隐秘中展开。苏晚没有动用陆星辰(他的黑客手段风险太高,容易留下痕迹),而是启用了另一张暗牌——一位早已被她用重金和控制把
把柄(掌握其挪用小型基金会公款的证据)收买的、在魏氏集团法务部档案室工作的中级职员。此人可以接触到部分已归档的、非核心的往来邮件和会议纪要模板。
苏晚的要求极其苛刻:伪造一封三年前、沈念卿的私人加密邮箱(地址通过某种渠道获知)与陈景仁的工作邮箱之间的邮件往来。邮件内容不能涉及露骨的调情或直接的利益输送,那样太假。必须看似正常的工作沟通,但字里行间要透露出非同寻常的默契和某种“心照不宣”。
她亲自口述了邮件内容:
? 发件人: 沈念卿(伪造地址)
? 收件人: 陈景仁
? 日期: 三年前某个魏友泉在欧洲处理并购案的日期
? 主题: 关于家父收藏的咨询
? 内容:
? “景仁兄,见信好。日前与家父通话,提及他老人家一直心心念念的那幅清代山水(暗示某幅已知被陈景仁父亲收藏的画作),不知令尊近日可有意转让?家父愿以市价溢价15%收购,以全其夙愿。此事纯属私谊,不便让外人知晓,故直接叨扰。”
? “另,上次提及的‘碧海项目’ (影射当时魏家与陈家正在初步接触的一个海岛开发计划,后因环保问题搁浅),友泉那边似乎有所顾虑,阻力不小。还需景仁兄多在技术评估报告上费心,若能凸显其长期生态价值,或可打消他的疑虑。盼复。念卿。”
这封邮件恶毒至极:
1. 利用私交:以帮父亲购买收藏品为由,建立私人联系,合情合理。
2. 暗示利益交换:帮沈父买画(沈家得利)与希望陈景仁在“碧海项目”上帮忙(影响魏友泉决策,可能让魏家承担未知风险或让陈家得利)形成隐晦关联。
3. 把握分寸:没有明说如何帮忙,或具体利益,只是“费心”、“凸显价值”,留下想象空间,更显真实。
4. 时机巧妙:选择魏友泉不在国内的时间点,符合私下沟通的情境。
伪造完成后,苏晚让那名内应职员,将这份伪造的邮件打印稿,混入一批即将销毁的过期项目档案中,并确保在例行销毁检查时,能被魏友泉一位心腹审计师“偶然”发现。整个过程,苏晚不直接经手任何电子证据,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第55章:猜忌的种子
几天后,计划生效。那份“意外”发现的邮件复印件,被迅速呈送到了魏友泉的办公桌。如同苏晚预料的,魏友泉看到邮件后,脸色瞬间阴沉如水。
邮件本身没有确凿的罪证,但其中透露的信息,精准地戳中了魏友泉内心最深的疑虑:
? 沈念卿与陈景仁的私交,竟然密切到可以可以讨论如何影响他魏友泉的决策?
? “不便让外人知晓”——什么事需要瞒着他这个丈夫?
? “碧海项目”当时确实因沈念卿倾向于环保评估而放缓,最终搁置。魏友泉曾以为是妻子有远见,现在想来,是否是为了配合陈景仁的某种意图?或者,沈家是否在那个项目上与陈家有什么私下协议?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疯狂滋生。魏友泉立刻密令李铮,暗中调查“碧海项目””搁浅前后,沈家与陈家的资金往来,以及陈景仁父亲是否真的在近期收购了那幅清代山水。同时,他对正在进行的东南亚新能源电网合作项目,也产生了本能的警惕,下令重新审查所有条款,特别是与陈家相关的部分。
魏友泉的调查自然瞒不过沈念卿。她很快察觉到丈夫的异常冷淡和对公司与陈家合作项目的突然收紧。当她从特殊渠道了解到那份伪造邮件的存在时,先是震惊,随即是无尽的愤怒和……心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