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提出了一个看似卑微到尘埃里的请求——仅仅是寒暑假的探视权。这比争夺抚养权要温和得多,也更容易被接受。她将自己放在一个绝望母亲的位置上,激发魏友泉的父性和愧疚感。
魏友泉沉默着,目光深邃难测。他当然知道苏晚的目的不单纯,但她的请求合情合理,甚至显得有些可怜。在经历了沈念卿的雷霆打击后,苏晚没有歇斯底里地报复,也没有愚蠢地纠缠,只是小心翼翼地乞求一点与儿子相处的时光。这反而凸显了她的“懂事”和沈念卿的“不容人”。
权衡利弊之下,允许苏晚在特定时间见儿子,既能安抚她,避免她狗急跳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对孩子的亏欠(毕竟是他将孩子从生母身边带走)。同时,这也能微妙地敲打一下沈念卿,让她知道,这个家,最终的决定权在他魏友泉手里。
过了许久,就在苏晚的心几乎要沉到谷底时,魏友泉终于开口,声音恢复了往常的冷静,却带着一丝妥协:“念安的教育和生活习惯已经稳定,突然改变环境对他不好。”
苏晚的心一紧。
“不过,”他话锋一转,“寒暑假让他去你那里住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安排好随行人员和安保,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前提。我会让李铮安排。”
峰回路转!苏晚几乎要喜极而泣,她紧紧抓住魏友泉的手,眼泪流得更凶,但这次是混合着巨大惊喜和感激的泪水:“谢谢!谢谢你友泉!我保证!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绝不会让你失望!”
她成功了。她利用这场几乎将她毁灭的危机,利用魏友泉的愧疚和对儿子的感情,成功地撬开了一道缝隙,夺回了一部分与儿子相处的权利。这是她反击之路上的第一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块基石。
魏友泉看着怀中泪眼婆娑、满是依赖的女人,心中那点因妥协而产生的不快也消散了些许。掌控一切的感觉,总是能带来愉悦。他却不知道,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让步,如同在堤坝上打开了一个小孔,洪水,终将汹涌而至。
就在苏晚沉浸在争取到儿子部分抚养权的初步胜利中时,香港的沈念卿,正以惊人的效率和冷静,应对着“苏晚事件”的余波,并悄然布下自己的天罗地网。
魏友泉那晚的争执,像一盆冰水,彻底浇醒了她。她意识到,苏晚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情敌,而是一个真正有能力动摇她地位的威胁。苏晚不仅有着惊人的韧性和运气(巴黎东京宫的邀请),更懂得如何利用魏友泉的弱点和愧疚来达到目的。这种对手,必须连根拔起。
沈念卿的反击,一如既往的优雅且致命。她并未再对苏晚的案件直接施加压力,那样只会进一步激化与魏友泉的矛盾。相反,她采取了更高级的策略。
首先,她动用沈家在欧洲政商界深厚的人脉,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舆论关注”为由,极其隐晦地向巴黎东京宫董事会层面施加了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粗暴的干涉,而是通过几位德高望重的艺术赞助人,表达了“在艺术家面临严重司法指控期间举办个展,可能对博物馆声誉造成影响”的“担忧”。压力无形,却足够让策展人雷诺阿的提议在董事会层面遇到阻力,展览计划被无限期推迟,但对外秘而不宣。这等于悄无声息地斩断了苏晚试图借艺术翻身的最重要途径。
其次,她开始全面梳理和巩固自己的后方。她加强了对深水湾魏宅所有佣人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一轮隐秘的背景调查和忠诚度测试,清退了几个可能被苏晚通过老周孙子基金会等渠道间接影响的边缘人员。对儿子魏祈安的看护更是严密到滴水不漏,所有接触孩子的人员都经过严格筛选,切断了苏晚任何可能通过孩子渗透的途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她启动了对苏晚的全面深度调查。这次调查的级别和规模,远非此前可比。她动用了三路人马,齐头并进:
第一路,是沈家掌控的一支精锐的私人调查团队,成员包括前军情处特工、顶级黑客和金融调查专家。他们的任务是抛开所有表面信息,深挖苏晚的过去,从她出生地的医院记录、求学经历、早期恋爱史,到她在欧洲流浪时的每一个细节,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污点、谎言或未被披露的关系。重点是调查她与郭铭昌建立联系的真实渠道,以及那个神秘的程序员陆星辰的全部背景。
第二路,她通过娘家在欧洲的势力,委托了着名的国际商业风险咨询公司,对“图谱艺术”及其关联的离岸公司进行彻底的财务穿透调查。不仅要查清资金流向,更要找出背后可能存在的、未被发现的真正控制人或利益关联方。她怀疑,苏晚背后可能还有更隐蔽的推手。
第三路,她甚至动用了某些不便明说的灰色渠道,开始调查苏晚已故的父母背景,以及她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亲属或社会关系。沈念卿的直觉告诉她,苏晚的坚韧和野心,或许有其更深层次的来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