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艺术圈,总在夜幕降临后焕发出另一种活力。一场私人画廊的开幕酒会,觥筹交错,空气里弥漫着气泡酒、奶酪和某种心照不宣的欲望气息。苏晚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丝绒长裙,站在人群相对稀疏的角落,指尖夹着一杯几乎未动的香槟,目光清冷地扫过在场众人。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奖项或男人来证明存在感的新人。三千八百万的拍卖价,如同一个无形的光环,让她即使沉默,也自动成为焦点。不断有人上前搭讪,藏家、评论家、其他艺术家,她游刃有余地应对,笑容得体,却始终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罩。
直到她的目光,被展厅一角那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年轻身影吸引。
那是个非常年轻的男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青年。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纯色卫衣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上一双磨损严重的帆布鞋,在这片西装革履和华丽礼服中,显得异常扎眼。他没有与人交谈,只是近乎痴迷地站在一幅巨大的、由废弃电路板和LED灯条组成的交互装置作品前,眼神专注,嘴唇无声地翕动,仿佛在与机器进行着外人无法理解的深度对话。
他身上有种未经雕琢的纯粹,一种对技术或某种理念近乎偏执的热忱,这让苏晚想起了很多年前,刚刚拿起画笔,眼中只有色彩和线条的自己。
“那是陆星辰,”画廊主不知何时来到苏晚身边,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压低声音,“一个怪胎,但绝对是个天才。加州理工辍学,自己鼓捣‘生成式艺术’和神经美学,想法天马行空,就是……不太懂人情世故。这次的作品《混沌编码》,是他的第一个正式展出。”
苏晚微微颔首,没有作声。她走向那幅作品《混沌编码》。近看,更能感受到其结构的精妙与复杂,无数细小的光点在预设的程序和参观者脑电波(通过隐蔽传感器)的微弱影响下,流淌、汇聚、崩散,形成一种既随机又似乎蕴含深意的视觉交响。
陆星辰察觉到有人靠近,有些局促地侧了侧身,看到苏晚的瞬间,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惊艳和慌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他的脸颊迅速泛起红晕,手脚都不知该往哪里放。
“苏……苏晚老师?”他的声音清亮,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质感,因为紧张而有些结巴,“我……我非常喜欢您的《记忆的潮汐》,特别是那种对非线性时间的表达……”
他的崇拜直接而热烈,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苏晚心中微微一动,这种纯粹的情感,在她如今所处的复杂世界里,已然绝迹。她放缓了表情,露出一丝真诚的笑意:“谢谢。你的《混沌编码》也很有趣,将无序的代码流赋予了某种生命感。”
简单的肯定,却让陆星辰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盛满了星星。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语速飞快地解释起他的创作理念,什么算法生成、神经网络美学、意识与物质的交互……有些术语甚至苏晚也听得一知半解,但他眼中燃烧的光芒,那种对自身领域全情投入的热情,具有一种奇异的感染力。
苏晚没有打断他,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精准的问题,引导他更深地阐述。在这个年轻人面前,她暂时卸下了所有防备和算计,仿佛也变回了那个单纯热爱艺术的女孩。
酒会结束后,苏晚主动提出请陆星辰去附近一家安静的清吧坐坐。陆星辰受宠若惊,几乎同手同脚地跟在她身后。
在昏黄灯光和蓝调音乐的氛围里,几杯酒下肚,陆星辰更加放松,谈兴更浓。他不止谈艺术,还谈到了他对当前科技投资领域的独特看法。
“苏晚老师,您不觉得现在的所谓‘科技艺术’投资很可笑吗?”他挥舞着手臂,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愤世嫉俗,“大部分投资人根本不懂技术,也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在追逐风口,看哪个概念听起来高大上就投哪个。比如现在热炒的‘元宇宙’地产,根本就是伪需求,底层架构都没解决,就在沙子上盖城堡……”
苏晚心中一动,顺着他的话问:“那你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方向在哪里?”
陆星辰眼神灼灼:“是底层算法!是能真正理解、学习甚至预测人类情感和审美偏好的AI!如果能开发出一种算法,不仅可以生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还能精准预测市场偏好,甚至……辅助进行更复杂的金融行为分析,那才是颠覆性的!”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虽然有些部分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但苏晚凭借艺术家的直觉和对市场的敏感,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惊人潜力。这个年轻人,不仅是一个艺术天才,更可能是一个尚未被发掘的“点金手”。
送陆星辰回他那个堆满电脑设备和泡面箱的简陋公寓时,已是深夜。站在门口,陆星辰的脸红得像煮熟的虾子,眼神湿漉漉地看着苏晚,充满了依恋和不舍。
“苏晚老师……今天,是我来美国后最开心的一天。”他鼓足勇气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