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美术馆的穹顶之下,空气似乎都凝结着历史的重量与审慎的静默。苏晚站在空旷的主展厅中央,仰头望着那描绘着缪斯女神与艺术赞助人的恢宏壁画,感觉自己渺小如尘。她的回顾展,“苏晚:瞬息与永恒”,将在这里举行。这是荣耀,亦是审判。
筹备工作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每一幅画作的悬挂位置,每一件装置的灯光角度,甚至展览画册中作品排列的先后顺序,都经过了策展团队、学术委员会乃至美术馆高层反复的争论与斟酌。苏晚身处其中,既是绝对的核心,又仿佛是被无数目光解剖的样本。
陈哲几乎放下了所有其他工作,全程跟进。他成了她与各方势力周旋的缓冲带,用他律师的严谨和冷静,抵挡着来自学术界的挑剔、媒体的窥探,以及那些隐藏在合作条款细节里的、可能存在的陷阱。他瘦了些,眼下的青色愈发明显,但在苏晚面前,他总是尽力维持着镇定与支持。
“这部分策展思路,强调你作品中的‘文化杂交性’是否过于标签化?或许可以更侧重你个人生命经验与时代情绪的共鸣?”学术委员会的一位老教授提出质疑。
“灯光再调暗百分之五,我们需要观众更聚焦于《萦绕之躯》内部的数据流动,而不是它反射的外在光影。”来自基金会的技术顾问语气不容置疑。
“媒体通气会的通稿需要弱化基金会支持的背景,重点突出艺术家本人的创作主体性。”陈哲与公关团队低声沟通。
苏晚听着这些讨论,感觉自己像一件被精心打磨、即将放入特定展柜的器物。她的过去、她的挣扎、她的灵感,都被抽离出来,归类、分析、重新叙事,以符合这个最高殿堂的“语境”。一种强烈的异化感包裹着她。
在一次关于是否要展出她早期一些略显青涩的《小蒲》素描的讨论中,争论尤为激烈。反对者认为它们与后期成熟的、概念性强的作品相比,显得“不够分量”,可能拉低展览的学术调性。
苏晚罕见地保持了沉默,直到陈哲看向她,用眼神询问她的意见。
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会议桌前,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和负责人。
“那些素描,或许技法稚嫩,但它们是我一切的起点。”她的声音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没有那些记录念安成长的、笨拙的线条,就没有后来对‘生命存在’的追问。如果这个回顾展要呈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苏晚,而不是一个被精心修剪过的符号,那么它们必须在。否则,这个展览对我而言,将毫无意义。”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最终,是那位最初提出质疑的老教授缓缓点了点头:“艺术家本人的坚持,本身也是艺术史的一部分。我尊重你的选择。”
这个小插曲让苏晚稍稍找回了一些主动权。但她知道,更大的压力,来自那片无形的阴影。
魏友泉的名字从未在正式场合被提及,但他的影响无处不在。展览图录的出版合作方,是与他旗下出版集团有深度合作的顶尖艺术出版社;展览期间计划举办的几场高端学术论坛,主要的赞助方名单里,赫然有“元域资本”的身影;甚至连展览开幕式的宾客名单,苏晚都隐约感觉到,有些名字的加入,并非完全源于艺术界的考量。
他像一位隐藏在幕后的导演,无声地搭建着舞台,确保这场属于苏晚的“加冕礼”,在他设定的轨道上,完美上演。
开幕前一周,苏晚在美术馆做最后的调试。夜幕降临,观众早已散去,只有安保人员巡逻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展厅里回响。她独自站在那幅巨大的《萦绕之躯》前,看着无数镜面碎片中自己扭曲、重叠的影像,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席卷了她。
成功的代价是什么?是被纳入某种叙事的框架?是成为更大棋局中的一枚光鲜的棋子?还是……与身边最亲近的人,渐行渐远?
她想起陈哲最近愈发沉默的样子,想起他偶尔看向她时,那复杂难言的眼神。他们依旧睡在同一张床上,却仿佛隔着一片沉默的海。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在寂静的展厅里格外清晰。
苏晚没有回头,心跳却不由自主地漏了一拍。能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如此自然地走进来的,不会有第二个人。
魏友泉停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没有打扰她,只是同样沉默地凝视着前方那件庞大的装置。他穿着深色的大衣,身形挺拔,与周围古典华丽的装饰形成一种奇异的对峙。
“它比在柏林时,更……”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沉重了。”
苏晚缓缓转过身,对上他深邃的目光。展厅顶灯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让他看起来比平时更加难以捉摸。
“或许是因为悬挂在这里吧。”苏晚轻声说,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大师的杰作,“在它们的注视下,任何当代的造物,都会显得格外……年轻,甚至轻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