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局临时工作室的案上,真迹残卷被压在两块青石板下,边角的云雾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旧光。沈墨心捏着支半旧的兼毫笔,笔尖悬在仿宣上方,却没落下 —— 她已经对着真迹的云雾看了半个钟头,连七叔留下的 “画山先画气” 都在脑子里转了无数遍,可手里的笔,还是不敢轻易碰纸。
“别急。” 江寻把刚泡好的茶推到她手边,笔记本电脑上放着真迹云雾的高清扫描图,每一道墨色渐变都被标了色阶,“七叔说‘气要绕骨’,我们先把真迹的云雾纹路拆解开 —— 你看,这里的墨色从深到淡,不是顺着水平方向变,是跟着山石的纹路弧度走的。” 他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色阶线,“山石纹路曲率大的地方(拐角处),墨色淡得慢;曲率小的地方(直缝处),淡得快 —— 这是不是就是‘气贴骨’的规律?”
沈墨心低头看真迹,手指顺着云雾边缘的墨色摸过去 —— 果然,在山石拐角处,云雾的淡墨像 “勾” 住了石纹,没有突兀断开;到了直缝处,淡墨才慢慢散开,像顺着石缝 “流” 出去的。她忽然放下笔,拿起张废纸,飞快地勾出山石轮廓,再在边缘画云雾 —— 这次没按之前的 “流动方向”,而是跟着石纹的曲率调墨色:拐角处浓墨多留半毫米,直缝处淡墨快散半分。
“你看!” 她把废纸推给江寻,眼底亮了,“这样云雾就像‘长’在石纹上,不是飘在外面 —— 刚才我总想着让雾‘动’,却忘了雾得‘抓’着山,才能连上气。”
江寻盯着废纸上的云雾,忽然明白 “气韵” 的核心 —— 不是数据里的 “密度分布”,是墨色与山石纹路的 “咬合度”。他立刻回到电脑前,新建了 “气韵参数模块”,把 “山石纹路曲率” 设为核心变量:曲率≥120°(拐角),墨色衰减速率降低 30%(多留浓墨);曲率≤60°(直缝),衰减速率提高 20%(快散淡墨)。调试完,他生成了一版云雾预览图 —— 屏幕上的云雾不再是独立的 “飘带”,而是像藤蔓缠树似的,顺着山石纹路绕上去,在拐角处轻轻 “勾” 住,刚好是沈墨心废纸上的 “咬合感”。
“成了!” 江寻的声音里带着兴奋,他把预览图转向沈墨心,“你看这处拐角的云雾,墨色留得刚好,没和山石断开 —— 比之前的‘隔层感’好多了。”
沈墨心凑过去,指尖点在屏幕的拐角处:“再让墨色的渐变‘柔’一点,像真迹那样,没有明显的边界 —— 古画的气是‘渗’出来的,不是‘切’出来的。”
江寻立刻调整 “墨色过渡曲线”,把之前的 “线性衰减” 改成 “高斯模糊衰减”,让浓淡边界晕开 0.1 毫米的虚边。这次生成的云雾,在屏幕上几乎和真迹的气韵重合,沈墨心终于松了口气,拿起笔,对着 AI 预览图,在仿作的山根云雾处补画起来 —— 笔锋轻提轻按,跟着山石纹路的曲率走,在拐角处故意顿了顿,让浓墨多渗半秒,刚好和 AI 生成的 “咬合感” 接上。
补完云雾,轮到松针的 “劲”。沈墨心拿起真迹残卷,对着上面的松针仔细看 —— 真迹的针尾虽然淡,却能看出笔锋 “扎” 进纸里的痕迹,不是轻飘飘的划过。她蘸了点浓墨,在废纸上勾松针:起笔时笔锋垂直压下,中间稍提,收笔时再轻轻顿一下,让针尾的淡墨里藏着一丝浓墨的 “尖”,像针尖扎进纸里,还留着点力道。
“你看这针尾。” 她把废纸递给江寻,指尖捏着笔杆示范,“‘劲’不是‘硬’,是‘扎’—— 笔锋得有‘穿透纸纤维’的感觉,淡墨里藏着浓墨的‘骨’,才不会软塌。”
江寻盯着废纸上的针尾,忽然想起七叔说的 “老画的骨感”—— 原来 “劲” 是笔锋的 “穿透力”。他立刻在 “松针参数” 里加了 “笔锋穿透力模拟”:起笔压力提高 15%(垂直扎纸),收笔时保留 5% 的浓墨残留(藏骨),让针尾的淡墨里隐约透出一点浓墨的尖影。生成的松针预览图里,每根针的尾端都不再是单纯的淡墨,而是像扎进纸里似的,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 “尖劲”,和真迹的松针放在一起,几乎看不出差别。
“现在补上去,应该就有‘骨感’了。” 沈墨心拿起笔,对着仿作的松针,按 AI 预览图的 “穿透力” 感觉补画 —— 笔锋垂直落下时,她特意让手腕微微下沉,模拟 “扎纸” 的力道,收笔时轻顿,让浓墨刚好在针尾留一丝尖影。补完最后一根松针,她把仿作和真迹残卷并排放着,用放大镜比对 —— 云雾的气绕着山石走,松针的劲扎进纸里藏,连七叔说的 “神韵差”,都补上了大半。
就在这时,苏琳急急忙忙走进来,手里拿着个信封,脸色有点沉:“黑市线人刚送来的,是莉莉让转的消息。” 她把信封递给沈墨心,“里面只有一张纸条,写着‘想看看松针的细节,要近景照片,最好能看清笔锋痕迹’—— 她在试探我们,想确认仿作的‘劲’够不够,是不是真的懂古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