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张照片是外婆抱着个婴儿,婴儿裹在红布襁褓里,只露出个圆圆的脑袋,眼睛紧闭,睡得正香。外婆坐在土炕上,眼神里满是温柔与慈爱,那是母爱的光辉。后来外婆曾告诉她,这是她夭折的第一个孩子,孩子走的时候才三个月,那是外婆心中永远的痛。那天,外婆把这张照片藏在枕头下,哭了整整一夜,泪水浸湿了枕头,也浸湿了外婆的心。思琪看着这张照片,心中一阵揪痛,她能感受到外婆当时的绝望和痛苦,那种失去孩子的悲伤,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翻到第七页时,思琪看到了外公的照片。外公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笔挺整洁,显得英俊潇洒。他个子很高,站在外婆身边,形成了一道和谐的风景线。外公手里拿着本《毛泽东选集》,神情专注而又认真。外婆靠在他肩上,脸上带着点羞涩的笑容,那是幸福的笑容。背景是红绸扎的“喜”字,鲜艳夺目,充满了喜庆的氛围,这是他们的结婚照,记录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外公走得早,思琪对他的印象只有个模糊的轮廓,但看着照片里外公护着外婆的样子,她忽然明白了,外婆为什么总说“你外公是个好人”,他们之间的爱情,简单而又真挚,让人感动。
相册里的照片大多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的边角卷了边,像是被时光轻轻抚摸过;有的表面有淡淡的水渍,那是岁月的泪水;还有的在人物脸上留下了浅浅的划痕,像是被人用指甲划过,仿佛是命运的捉弄。思琪的指尖轻轻蹭过这些痕迹,心中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那是对外婆深深的思念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这些照片里藏着外婆的青春,藏着她没说出口的故事,藏着那些思琪从未经历过的旧时光,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是外婆一生的见证。
她翻得很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仿佛在追寻着外婆的足迹,走进她的人生。直到翻到第十五页时,她的指尖突然顿住了,一种莫名的不安涌上心头。
这一页的左边贴着张外婆的单人照,依旧是黑白的,照片里的外婆大概三十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她梳着齐耳短发,头发用发胶抿得整整齐齐,显得干净利落。她穿着一件碎花棉袄,棉袄的领口和袖口滚着浅灰色的边,增添了几分精致。外婆双手交叠放在身前,站得笔直,身姿挺拔,表情略显严肃,眼睛坚定地看着镜头,像是在跟拍照的人诉说着什么,又像是在对生活做出承诺。照片的背景是外婆家老房子的堂屋,墙上挂着幅“毛主席语录”,那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语录下面摆着个掉了漆的红色暖水瓶,暖水瓶旁边是个竹编的簸箕,里面似乎还放着几个红薯。思琪记得外婆说过,这是她三十岁生日那天拍的,拍照的是镇上照相馆的王师傅,那天外公特意请了假,带着她去镇上,还买了块水果糖给她,说“拍张照片,留个念想”,那是一个平凡而又温馨的日子,却因为这份小小的仪式感,变得格外珍贵。
然而,这一页的右边,本该是空着的备注栏【前面几页都是左边贴照片,右边留着空白,有的空白处还写着外婆用蓝墨水笔写的小字,比如“1968年和小红在公社”“1970年抱着大宝”】,却贴着张同样大小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个男人。
思琪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她。她把相册凑到眼前,仔细地看着这张照片,想要从中找到一些线索。男人中等个子,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中山装的领口别着枚小小的毛主席像章,像章的边缘有点模糊,看不清楚上面的字,仿佛被岁月的迷雾所笼罩。他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发油抿得发亮,侧脸对着镜头,下颌线清晰分明,透着一股坚毅。可奇怪的是,他的脸像是被一层薄雾蒙着,无论思琪怎么调整角度,都看不清楚他的五官,只能隐约看到他的嘴角抿着,和左边外婆严肃的表情莫名地呼应,仿佛他们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更让她觉得不对劲的是男人的姿势。他也是双手交叠放在身前,站得笔直,双脚分开的角度和外婆一模一样,就连手指的摆放位置都分毫不差,像是照着外婆的样子刻意摆出来的。思琪把相册举起来,对着窗外的阳光看,想要寻找一些破绽。两张照片的背景都是老房子的堂屋,墙上“毛主席语录”的位置、红色暖水瓶的角度、竹编簸箕里红薯的数量,甚至连堂屋门框上的木纹,都完全一样,仿佛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左边外婆的肩膀上落着一点菱形的阳光,右边男人的肩膀上,也有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光斑,像是从同一个角度照进来的,这一切都太过巧合,让人毛骨悚然。
“这是谁啊?”思琪皱起眉头,声音不自觉地发颤,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恐惧。外婆家的亲戚她都认识,外公的朋友里也没有这样的人,而且外婆的相册里,怎么会夹着一个陌生男人的照片?这实在是太不合常理了。她把照片翻到背面,希望能找到一些备注,解开心中的谜团,可背面干干净净的,只有一点泛黄的胶水印,胶水印的边缘很整齐,说明这张照片是被人特意剪得和外婆的照片一样大,然后小心翼翼地贴上去的,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