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他的“伪科学”臆想。
苏砚启动了模拟,虚拟的灵能粒子流涌入符文。
只见代表节点B的初级过滤网区域,光芒微微一闪,似乎比标准模型更“亮”了一瞬,代表过滤效果增强。
紧接着,流向节点C缓释核心的能量流,波动幅度肉眼可见地减小了!
演算器屏幕跳出了模拟结果:
能量捕获效率:4.9%(↓0.3%)
输出稳定性误差:±5.1%(↑3.2%!)
稳定性显着提升了!虽然捕获效率略有下降!
苏砚心脏猛地一跳:“有效?!虽然效率降了,但更稳了!这过滤层…真能模拟IAC的部分特性?”
就在他心头微热,准备再深入调整一下那个“前置滤波层”的参数时,旁边突然“滋啦”一声爆响!
“噗——!”
钱多多座位上升起一小股黑烟,伴随着刺鼻的焦糊味。
他面前的演算器屏幕疯狂闪烁,上面构建的那个被他魔改得面目全非的双螺旋储能核心符文模型。
能量流已经乱成一团麻线,几个节点红光大作,模拟的灵能过载警报尖锐地响起。
“钱多多!”
王教授严厉的声音立刻响起,刻板的脸上带着明显的不悦,“你在搞什么名堂!符文结构是精密能量拓扑!岂容你如此胡来?
标准结构尚未掌握,就妄想创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立刻清除错误模型,重新构建标准符文!下课加练十遍!”
钱多多被训得灰头土脸,手忙脚乱地关闭警报,清理屏幕上的乱麻,嘴里小声嘟囔:“科学实验总要有失败嘛…双螺旋明明更符合流体力学…”
钱多多的优化尝试彻底失败,还搭上了演算器短暂的宕机时间。
王教授的目光严厉地扫过钱多多,又转向其他学生,最后,却在不经意间,落到了苏砚的演算器屏幕上。
屏幕上,两个符文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比清晰可见:一个标准,效率5.2%稳定±8.3%;一个效率略低4.9%,但稳定性却达到了惊人的±5.1%。
王教授古板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他缓步走到苏砚桌旁,没有看苏砚,目光聚焦在屏幕上那稳定性异常高的符文模型上。
“你的标准模型呢?”王教授声音依旧刻板。
苏砚连忙切换到第一个标准模型界面。
“为何构建两个?后一个为何效率下降,稳定性却提升?”王教授问,语气听不出喜怒。
苏砚心里咯噔一下,总不能说自己在模拟金手指吧?
他硬着头皮,尽量用课堂学到的术语解释:“学生…学生尝试理解节点B过滤网的作用机制。
模拟时…假设存在一种更前置的、非结构化的‘场效应’优先过滤掉部分高波动粒子,虽然损失少量捕获量,但能显着提升后续核心的稳定性。”
他把IAC的过滤特性包装成了“场效应”。
“场效应?”王教授重复了一遍,目光在苏砚脸上停留了两秒,那眼神锐利得仿佛要看穿他的想法。
苏砚手心有点冒汗。
最终,王教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想法…奇特。但符文之道,根基在于精准的结构拓扑。
奇思妙想需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莫要好高骛远。”他不再多说,转身走向下一位学生。
虽然没有批评,但那句“莫要好高骛远”和钱多多的待遇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了。
周围的同学投来或同情或幸灾乐祸的目光。
钱多多冲苏砚挤挤眼,做了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表情。
苏砚有些讪讪,但心里却没那么沮丧。
王教授至少看到了结果,而且没有完全否定!
更重要的是,这次模拟从侧面印证了他对IAC“信息滤网”特性的猜想——它真的能作用于体外构建的能量结构,提升其稳定性!
虽然方式还很粗糙,代价是效率降低。
下课铃声响起。
王教授留下一句“下堂课检查标准符文构建熟练度”便离开了。
学生们鱼贯而出。
钱多多凑过来,“苏哥你那稳定性提升是真牛!怎么做到的?教教我呗?保证不瞎改了!”
苏砚没好气地推开他:“瞎猫碰上死耗子。再教你,下次咱俩一起被罚抄一百遍?”
石磊收拾好东西,认真地说:“王教授说得对,基础很重要。苏砚,你的想法…很特别,但先把标准符文练熟。”他的语气是真诚的建议。
叶小雨默默跟在后面,小声说:“我…我觉得那个稳定性…很厉害。”她似乎对稳定的能量流有天然的亲近感。
苏砚看着三位伙伴,笑了笑。
基础?他当然要练。
但属于他的那条路,似乎也在这次失败的“实验”中,又被他用歪理邪说撬开了一小道缝隙。
午休时间,苏砚特意去了一趟学院内部的“百宝阁”。
看着货架上标价5学分的“基础灵能符纸包(10张装)”,又摸了摸口袋里仅剩的46学分,他最终只是拿起旁边一本薄薄的《基础符文拓扑结构解析》(标价1学分),肉痛地付了款。
喜欢废柴灵枢的兼容性报告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废柴灵枢的兼容性报告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