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铁皮房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几人身上,暖融融的。阿哲低头认真整理着奖金发放清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小雅继续核对居民信息,时不时在便利贴上记着重点;李默把维修工具收进工具箱,擦得锃亮的扳手在阳光下闪着光;王经理则跟吴砚凑在图纸前,指着服务站的区域,小声讨论着验收的细节。
每个人都在为便民服务站的建成努力着,空气中满是期待与干劲。吴砚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泛起一阵暖意——从最初只有30万本金、一间破旧仓库,到如今账目清晰、装修稳步推进,还有这样一群齐心协力、真心相待的伙伴,他知道,便民服务站一定会越来越好,也一定能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居民。
“那咱们就这么定了,下午两点,在服务站西门老人专区集合,开始第二阶段验收。”吴砚最后拍板,语气里满是坚定,“咱们一起把服务站建好,不辜负大家的努力,也不辜负社区居民的期待。”
“好!”众人齐声应下,声音里满是信心,连空气里的忙碌气息,都透着满满的希望。
稍作准备后,吴砚率先走出临时办公室,指尖夹着两张折好的图纸。刚走到走廊拐角,他下意识开启全知之眼——眼前瞬间弹出淡蓝色的数据框,清晰标注出服务站各区域的施工进度:【西侧老人专区:防水工程100%,墙面基层95%;东侧维修区:电路改造100%,地面基层90%;中央信息查询区:吊顶龙骨85%,预留接口100%】。
百米外的装修现场,王经理已经领着两个施工师傅候在那里,手里提着装满检测工具的帆布包。见吴砚过来,他立刻迎上去,语气带着期待:“吴先生,咱们现在就从西侧防水区开始?”
吴砚点头,脚步不停往老人专区走,目光扫过周围的施工环境,全知之眼已开始同步扫描现场数据,一场细致的验收,即将拉开序幕。
10月20日下午两点,阳光正好,穿过老旧社区的梧桐叶,在便民服务站的水泥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吴砚和王经理并肩走在前面,小雅、阿哲、李默跟在身后,一行人沿着临时铺就的碎石路往服务站走——从铁皮办公室到这里不过百米距离,几分钟就到了门口。
服务站的主体框架已经成型,外墙的翻新基本完成,浅米色的涂料在阳光下显得干净又温和。王经理推开临时搭建的铁皮门,侧身让吴砚先进:“吴先生,您这边请,咱们先从西侧的老人专区开始查,那里的防水和墙面基层是重点。”
吴砚点点头走进去,刚踏入老人专区,就下意识开启了全知之眼——眼前瞬间弹出淡蓝色的数据框,像一层透明的薄膜贴在现实场景上,清晰标注着区域内的各项参数:【西侧老人专区:地面坡度2.1%(标准值2%±0.5%),闭水试验时长49小时(标准48小时),渗漏点检测结果:无】。
“先看防水,这是老人专区的重中之重,要是漏水,老人滑倒就麻烦了。”王经理一边说,一边从帆布包里掏出空鼓锤和卷尺,蹲下身指着地面的防水卷材,“咱们用的是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4毫米,比标准要求的3毫米还厚,搭接宽度也留够了10厘米以上,密封胶都是用的中性硅酮胶,耐老化性好。”
吴砚蹲下身,指尖轻轻划过卷材的接缝处,触感平滑没有凸起,密封胶也打得均匀饱满,没有气泡或缝隙。全知之眼同步更新数据:【SBS卷材厚度4mm(标准≥3mm),搭接宽度10.2cm(标准≥8cm),密封胶覆盖率100%】。他抬头看向墙面与地面的交界处,那里的卷材向上翻边了20厘米,刚好盖住墙角的缝隙——这是防止墙面渗水的关键细节,施工队显然没马虎。
“闭水试验做了多久?有没有记录?”吴砚问。
王经理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翻到标记着“防水验收”的页面:“做了49小时,比标准要求的48小时多做了1小时,期间每6小时派人来看一次,地面、墙面都没发现渗水痕迹,记录都在这,您看。”
吴砚接过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检查的时间、检查人、现场情况,甚至还附了几张现场照片,照片里能看到地面蓄着水,墙角放着干燥的纸巾——这是检测渗水的常用办法,纸巾没湿就说明防水没问题。他点点头把笔记本还回去:“做得很细致,防水这块没问题。”
接着是墙面基层。老人专区的墙面已经刷完硅藻泥,浅米色的底色显得温馨又柔和。王经理递过空鼓锤:“吴先生,您敲敲看,要是有空鼓,声音会不一样,咱们师傅已经自查过一遍了,您再把关。”
吴砚接过空鼓锤,从墙面左上角开始,每隔20厘米敲一下,锤头落在墙面上,发出的都是沉闷的“咚咚”声——这是基层牢固的声音,要是有空鼓,会发出清脆的“空空”声。全知之眼实时反馈:【墙面基层密度1.8g/cm3(标准≥1.5g/cm3),空鼓率0%】。他敲完整个墙面,没有一处空鼓,连墙角和插座周围这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也都牢固得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