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另一个票房保障——爱国主旋律赛道。
这无疑是近年来最稳妥、甚至堪称暴利的选择。宏大叙事、家国情怀、视觉奇观、情绪燃点,精准地切中了时代脉搏,能轻易点燃观众的集体荣誉感,收获巨大的商业成功。
可再过几年,随着老百姓的个体意识的增强,可能会被反噬,吴景被骂的那么惨,不能不引起重视。
所以说,与其消费昨日的苦难,不如更关注当下的苦难。
而关注当下的苦难,那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了。
张峰想做的,就是拿起自己的镜头,为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或者推动一些变革,哪怕是再微弱的变革。
第一部电影,他就选择了打拐这个题材,目的就是想让社会对拐卖儿童的案件更加关注。
几乎每个有抱负的电影导演,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留下点什么”的欲望。
华娱类的网文,很多作者总是喜欢借主角之口,义正词严地宣称:“我不想拍国内的愚昧落后和伤痕阵痛,去取悦那帮外国人。”
为什么将反映现实苦难等同于“取悦外国人”?
为什么将参与国际影展、争取专业认可视为一种“献媚”?
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本质上是文化不自信和思想封闭的体现。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只能说这些作者就摆脱不了自己屌丝的思想,你特么都是导演了,还说这种话?
哪个导演不想在电影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怎么留一笔?
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在欧洲三大奖上刷奖。
这无关崇洋媚外,这是行业内的游戏规则和学术标杆,就像科学家追求诺贝尔奖,运动员追逐奥运会金牌一样自然。
牛逼大导如冯裤子者,如果不是审核的严格,别说《一九四二》了,他能把《一九六二》拍出来你信不信?
张峰不想做那种极端主义者,他目前就是想拍几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装裱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尽一份力。
当然,票房还不能扑街,要不然,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一部无人问津的电影,无论其初衷多么高尚,主题多么深刻,其社会影响力终将归零。它需要被看见,被讨论,才能实现其价值。
另一个世界,《亲爱的》取得了3.44亿不错的票房成绩,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当然,《亲爱的》这部片子也有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影片前半部分聚焦田文军(黄勃饰)两口子寻子,后半部分视角转向李红琴(小燕子饰)争取抚养权。
这种大幅度的视角转换,使得影片叙事不够连贯,产生了“割裂感”。
除此之外,片子试图融入的社会议题较多,比如,生育证制度、户籍问题、民间互助组织等,但在有限的篇幅内未能充分展开,有些情节显得“累赘”或“设计感过足”,削弱了主线故事的冲击力,影响了整体叙事节奏。
为此,张峰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动。
针对田文军寻子与李红琴争女前后两部分“割裂”的问题,更早引入了李红琴视角。
在田文军寻子过程中,通过警方调查线索,逐步揭示被拐孩子鹏鹏在“新家”的生活片段以及李红琴与孩子的感情。
这让两条叙事线更早交织,让观众提前理解李红琴的处境,减轻后半部分的突兀感,并使“寻子”与“争女”的伦理冲突贯穿始终。
针对社会议题过多的问题,张峰只选取了2个最具代表性和情感冲击力的被骗或寻找片段。
一次是田文军在寻子过程中遭遇到了最险恶的欺骗,另外一次是最接近希望又破灭的瞬间,压缩时间跨度,加快电影的前半段节奏。
另外,张峰在剧本中还丰富了李红琴的内心世界与前史,除了展现她对孩子的爱,增加了一些细节暗示她因无法生育在乡村承受的压力,以及她对丈夫从依赖、信任到崩塌的复杂情感,将她的执着变得更加丰满,避免剧情过于突兀。
除此之外,张峰还通过调整叙事节奏和信息披露方式,提升观影体验。
在李红琴不知情的情况下,让观众更早通过警方得知女儿吉芳也可能是被拐卖的。
这样,当李红琴为争夺女儿奋力奔走时,观众会带着同情、无奈、焦急这些更复杂的情绪观看,悬念从“能否要回”部分转变为“她何时知晓真相以及如何应对”。
张峰还优化了高潮点的分布与时长。
比如,“派出所认子”情节。
这是情感爆发点和视角转换枢纽。
改编后的剧本强化了鹏鹏对李红琴的依恋和对生母的抗拒带来的冲击力,让田文军和鲁晓娟的喜悦瞬间被冰冷的现实击碎。
再比如,“麻袋里是猴子”与“找到田鹏”。
这两场戏都是“希望-失望”的情绪循环,且间隔不远。
张峰精简了“麻袋猴子”的追逐戏,为紧接着“找到真田鹏”的高潮做更充分的铺垫和对比。
同时,张峰调整了结局处理。
没有明确给出吉芳抚养权的最终结果,剧情最终停留在李红琴得知自己怀孕的复杂表情上,这寓意着新的希望与永恒的枷锁,保持开放性和沉重感,引发观众思考。
张峰对自己改编后的剧本非常满意,如果原版的剧情能打7分的话,张峰觉得自己改编后至少能打8分。
另外,原版还有一个问题:一个港城的导演来拍内地的打拐题材电影,确实让人有些出戏。
张峰记忆中看过一份对《亲爱的》这部电影的问卷调查,观众没有走进电影院的兴趣,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个港城人。
张峰觉得,让自己这个纯正的内地人来拍,至少能给这部电影的评分再加上0.2分。
至于女主角,张峰直接换成了吴樾。
要说知名度,吴樾确实不如原版的小燕子,但小燕子因为之前的“军旗装”和“殴打孕妇”事件,路人缘早就被她败光了,而给她挽回一些影响的毕业电影《致青春》尚未制作,目前,两人的影响力基本上算是半斤八俩吧。
嗯,在电影上都没什么号召力!
能否取得票房,还是要看影片的质量。
喜欢华娱之现实主义导演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华娱之现实主义导演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